經濟學上的乘數加速度的方式引起最終量的增加,比如你花十元錢買了一個麥當勞的魚柳漢堡做早餐,會連鎖帶動麥當勞的收入、商業區的租金和魚塘的養殖業,其整個收益大概會是原來的5倍。 那個董事長一發脾氣,最終導致脾氣就像乘數加速度似的增加——大家都在發脾氣。
細節是魔鬼,生活中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會引發不同的外部性,因此我們輕視不得。中國有一句古話,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一點一滴做起,讓自己的一言一行產生正的外部性,給這個世界增添一絲陽光,那麼整個社會光明和快樂的總量就會增加。大愛無疆讓人震撼,小愛簡單讓人溫暖。“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損人利己還是利人利己——負和博弈
《左傳·僖公五年》有“唇亡齒寒”這個故事: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春秋時,晉國的鄰國是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舉兵攻打虢國,但要打虢國,晉國大軍必須經過虞國。於是,晉獻公用美玉和名馬做禮物,送給虞國國君虞公,請求借道讓晉軍攻打虢國。虞國大夫宮之奇諫勸虞公不要答應,但虞公貪圖美玉和名馬,還是答應給晉獻公借道。宮之奇勸諫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依靠呀!虢國和虞國兩國就好像嘴唇和牙齒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豈能自保?一旦晉國滅掉虢國,虞國一定會跟著被滅亡。這‘唇亡齒寒’的道理,您怎麼就不明白?請您千萬不要借道讓晉軍征伐虢國。”虞公不聽諫勸。 宮之奇見無法說服虞公,隻得帶著全家老小,逃到了曹國。這樣,晉獻公輕而易舉地滅掉了虢國。晉軍得勝歸來,借口整頓兵馬,駐紮在虞國,然後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滅掉了虞國。
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嘴唇都沒有了,牙齒怎麼能好端端地生長呢?它們生來本是互相依存、休戚相關的。故事中的虞公因為沒有聽信大夫宮之奇的話,最終導致國破被俘的結果。
虞公的損人利己行為最終付出亡國的代價。從經濟學角度看,人的自私自利行為可以分為以下兩種:第一種是隻利己而不妨礙他人,也就是說,自食其力,無須別人幫助或者不占別人的“便宜”,也不會無償幫助別人。這類行為經濟學上稱之為“行為內部化”,也就是說,自利行為並沒影響到他人。第二種是自私自利且妨礙了他人。經濟學上稱之為“行為外部化”或經濟行為的“外部性問題”。
外部性問題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外部經濟性行為,也就是說你在追求自利的同時也為別人帶來了利益;二是外部不經濟性行為,如企業生產時排放廢氣、賣假冒偽劣產品等。可見,外部不經濟行為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損人利己行為。
市場經濟承認人的一切行為的目標都是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但是這種承認利己的合理性與上述的損人利己行為是有本質區別的。
從利己的目的出發從事經濟活動與為社會謀福利是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麵。當個人或企業為個人收入最大化勞動或為企業利潤最大化生產時,整個社會的財富都增加了。當一國為國家繁榮而實現經濟增長時,其他國家也會通過國際貿易或資本流動而獲益。但自私自利會讓人以鄰為壑,損人利己,其結果正像成語故事中講的那樣,虞公因一己之利給晉國讓路去攻打虢國,卻落得一個國破家亡的結局。
市場經濟環境下,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唇齒相依”的。從根本上說,利己與利人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把這兩者對立起來,認為利己與利人勢不兩立,其實是一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損人利己最終還是損害自己,而為別人考慮也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好處。如果虞公不為晉國讓路,虢國不僅不會被滅掉,反而還會因此感激虞國,沒準大家還能聯合在一起,即使滅不了晉國,但最起碼晉國也不敢太放肆。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下,企業與企業之間因為要得到市場中的更多利潤,彼此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但事實上,競爭也並不是絕對的,企業之間實際上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經濟中各種產品之間存在相關性。一個產業的上遊企業與下遊企業,不同行業生產互補品的企業,都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合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