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產權房能否“轉正”
主管部門不歡迎,購房者卻極力追捧,如何地解決小產權房尷尬的處境,我們是不是該給小產權房“轉正”呢?
房產商孟曉蘇認為禁止並不是最好的做法。他認為,雖然目前小產權房仍處於法律的灰色地帶,但曆史證明,推倒製度樊籬的往往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改革開放過程中,土地承包製與農民集體進城,最初都是違法的,而事實證明,這種違法行為恰恰推動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具體到土地產權流轉方麵,未來的方向便應該是打破政府的獨家壟斷,實現多元經營,以實現土地價值的真正回歸。
知名學者易憲容也明確表示,將小產權變為大產權,將不合法變為合法,製定法律出來保護是一個必然。小產權房和我們現行法律是不相容的,但還如此盛行的背後是小產權的合理性。如果商品房的價格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小產權房就不會有生存的空間。如果小產權房對買不起高價房的百姓有利,政府應該修改現行法律。政府應該維護民眾的利益,妥善處理小產權房。
法律界人士也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有律師認為,隻要城鄉土地二元製管理製度沒有消除,鄉鎮集體土地轉為城市用地,就沒有相應法律依據,也就是說,小產權房“轉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房價不能承受之重——房價的秘密
有個“家”是大多數老百姓的共同願望,人人都希望自己至少能有“安身立命”之地。
然而,自從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啟動以來,房價一路高歌猛進,大漲特漲,特別是2005~2007年,全國主要城市房價開始了奧運撐竿跳,頻頻刷新最高紀錄。
以上海為例,有關統計數字表明,上海外環平均房價達到16000元,內環35000元。買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外環要96萬,內環則要210萬元。上海人均年收入約30000元,三口之家年收入9萬元,扣除基本生活費用,每年能餘下5萬元。如此類推,買一個外環的房子要19年,內環的房子要42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計算還未將利息考慮在內。
為什麼房價會居高不下?仔細分析起來,如今的高房價,是“眾力”合推的結果。
其一,中國人有置產的習慣和偏好。從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看,住宅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與體現。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平民百姓,隻要有了條件,首先就是置產。房屋還是最好的財富持有方式,持久、耐用,還可以作為家族文化和榮耀傳承的載體,傳給下一代。雖然現代社會體現財富的方式已經多樣化,但是,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一個溫暖舒適而又固定的住房,是許多普通老百姓最大的願望。
正是這種觀念,使多數中國人對買房擁有持之以恒的熱情,他們一輩子孜孜以求的就是為自己、為兒女購置家產。從經濟學角度看,房子是稀缺資源,中國擁有13億人口,這自然成了中國人購房的硬需求,其硬需求產生的購買力自然可以預見。如此巨大的內在需求使得中國的房價不會太低。
其二,從古至今,中國的老百姓都缺乏社會保障和安全感。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雖然不乏太平盛世,但是,動蕩不安或僅僅維持底線生存的時代居多,老百姓的保障隻能靠自己,政府不願管也無力管。時至今日,國家的保障機製也不是很健全,社會安全網仍有很大的漏洞,大多數老百姓都缺乏保障和足夠的安全感。而住房的特點既能有保障功能,又能增加人們的安全感。所以,老百姓寧願犧牲其他消費也要買房。
其三,地方政府從房地產發展中謀得的好處。地方政府熱衷房地產的原因,在於土地出讓金是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大頭”,所以政府壟斷了城鎮的土地資源。正是在這種體製和機製的刺激下,地方政府自然要拚命炒高地價,絞盡腦汁使商業用地價值最大化。地方政府既然把土地拍賣給房地產開發商時已經是高地價,房地產商在高地價基礎上再要追求高額利潤,房價能不高嗎?房地產業對地方政府的GDP和財稅收入的貢獻巨大,地方政府從心底裏根本不願意房價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