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雞蛋為什麼貴——偏好的作用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市場上的白殼雞蛋往往比紅殼雞蛋要貴幾毛錢,這是為什麼呢?
先聽聽商家給我們的解釋吧。白雞蛋經常被冠以土雞蛋、柴雞蛋,大致意思是農家散養的雞下的蛋。農家雞是在自然的環境下生長的,飼料以草籽,蟲子,五穀雜糧等為主,綠色天然,雞蛋的營養價值自然會更豐富一些。紅雞蛋是人工飼養條件下的雞生的蛋,工業生產條件下的雞以人工飼料為食物,出於增產的目的會人為地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激素,當然雞蛋的營養價值會大打折扣。事實上消費者也是這麼認為的。白雞蛋賣得貴一些也理所當然。
這裏,白雞蛋的價格高顯然是由生產白雞蛋的成本(比紅雞蛋高)和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共同影響產生的。
事實是怎樣的呢?國內外專家對此做了研究,發現白雞蛋和紅雞蛋的營養價值差距不大。兩種蛋的營養成分比較如下表:
蛋白質 白雞蛋比紅雞蛋高075%左右
維生素 白雞蛋的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都略高於紅雞蛋
脂肪 紅雞蛋比白雞蛋高14%左右
膽固醇 紅雞蛋比白雞蛋高08%左右
除此外,其他的營養成分幾乎相等。白雞蛋和紅雞蛋蛋殼顏色不同主要是雞的品種不一樣。可見,說白雞蛋價格高是因為成本大屬子虛烏有的,消費者的購買欲才是影響雞蛋價格的主要因素。
所謂消費者的購買欲,即消費者的偏好。偏好是指消費者按照自己的意願對可供選擇的商品組合進行的排列。它是潛藏在人們內心的一種情感和傾向,是非直觀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於理性因素。
習慣是消費偏好的一種常見類型,是由於消費者行為方式的定型化,經常消費某種商品或經常采取某種消費方式,就會使消費者心理產生一種定向的結果。所以,盡管人們已知道兩種蛋相差無幾,但在習慣的作用下仍會對白雞蛋有所偏愛。
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供”指供給,是生產者的行為;“求”指需求,是消費者的行為。價格把生產者和消費者聯係在了一起。
消費者的需求即消費者的欲望,人為什麼會有消費的欲望呢?這需要我們回答一下“效用”這個經濟學概念。
人們為什麼要消費一件物品呢,所有的回答可以歸結為一點:它能給人們提供滿足。這種滿足被稱為效用。早期的經濟學家認為,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來計量效用,就像長度可以用米、時間可以用秒來計量一樣。這種努力失敗之後,他們甚至宣稱,選中效用是一個不幸。後來,人們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糟糕:當一個人選擇蘋果而不是橘子時,我們隻需要知道蘋果帶給他的效用比橘子高就足夠了,至於高多少實際上是無關緊要的。
為了滿足人對蛋的消費這種效用下有諸多可供選擇的對象,如紅雞蛋、白雞蛋,甚至鵪鶉蛋。人們會在自己偏好的作用下對各自的效用排個序,顯然白雞蛋會排在第一位,人們認為白雞蛋的效用是最大的,盡管這並沒有科學的根據。但就消費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欲這一點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們知道,物品價格的變動是沿著它的需求曲線上下變動的。由於人們對白雞蛋的特殊偏好導致了對白雞蛋的需求上升最終反映在價格上——即比紅雞蛋貴幾毛錢。
然而,一方麵,消費者要盡量滿足自己的願望和需要;另一方麵,他又受到購買力的約束。消費者的購買力取決於他的收入水平以及市場的物價水平。如果白雞蛋定價過於昂貴,人們則會減少對白雞蛋的消費,而會增加對它的替代品紅雞蛋的消費,畢竟兩種蛋相差沒多少。所以即使商家會把白雞蛋價格定得貴一些,但和紅雞蛋比起來總不會貴太多。
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機會成本
陽光明媚的午後,好不容易處理完公司的財務報告,喝杯下午茶休息一下吧,來點甜點怎麼樣,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
“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類似於古老的“魚還是熊掌”,被這個問題難住的人不會是第一個,也可能不會是最後一個,甚至有許多數學家都為此苦惱不已。當羅素·克勞(電影《美麗心靈》的男主角)會見約翰·納什(納什均衡的創立者,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時,納什是花了15分鍾的時間來決定是喝茶還是喝咖啡這個問題的。
豆沙糕還是巧克力薄餅、茶還是咖啡、魚還是熊掌,需要我們仔細地加以考慮。要想圓滿地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先得了解一個經濟學概念: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