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會計微課程探討(2 / 2)

2011年國家級精品課程資源網視頻專區正式上線我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會計學課程主要有《全球會計通史》(郭道揚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與價值創造》(孟焰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財務報表分析》(張新民教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同時還有精品課程視頻,如《企業會計學》(趙惠芳,合肥工業大學)、《會計學》(陳信元,上海財經大學)、《基礎會計學》(劉峰,中山大學)和《管理會計學》(吳大軍,東北財經大學)。

微課程和後期的開放式教學計劃都是通過教學視頻傳播課程內容,其中可汗學院的教學視頻可以看見授課教師的板書,將問題推導過程清晰地展現在觀看者眼前,能夠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巴黎高等商學院的教學視頻和國內教學視頻一樣,把教授上課的過程拍攝下來,可以一覽名師名家授課風采和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不同的是可汗學院的教學視頻時間一般在10-20分鍾以內,巴黎高等商學院的會計課程隻有10多分鍾,而國內會計課程教學視頻與教學時間一致,45分鍾講授一堂課的內容。

三、我國會計學微課程現狀及其對策

(一)會計微課程的現狀

1.講課式微課程。國外高校的微課程包括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環節,通過教學視頻在1-3分鍾的時間之內傳遞給學生核心概念,並以核心概念為基礎,提供15-30秒的介紹和總結,注重對現有教學的支持(David Penrose,2008)。與國外高校微課程比較,我國高校微課程還處於初級的課程設計階段,會計微課程主要還是以講課式微課程為主,通過語言提示課程內容使學生理解內容,將某一個話題控製在10-20分鍾之內,授課教師講話語速較快。

2.目標短視微課程。國外高校的微課程是基於建構主義理論和聯通主義理論,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一個學生學習的知識網絡,學生自主地、有針對性地學習,是現實課堂的緊密結合。而我國高校微課程短期性目標是為了切磋高校教師間授課水平,展示教師個人風采而製作的微課程,因此選題具有短視性,教師根據自己擅長課程,選擇一個主題進行錄製,錄製後的微課程對現有課程是否形成互相補充的關係,缺乏一個全麵、綜合、長遠的考慮,因此,對學生的學習指導欠考慮。

(二)會計微課程發展對策

1.多元化微課程。會計課程是理論性和實務性都很強的課程,會計理論是一個完整的體係,並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宜於分拆以講課式微課程展示,筆者認為,會計課程中還有大量的實踐教學環節,比如會計認知實習、ERP模擬實習等更適宜於微課程教學,通過操作性示範形式,利用語言、動作、書寫、操作等直觀的教學方法把課程內容展示出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指導。

2.合理定位微課程。會計微課程是對傳統會計課程的一個補充,兩者之間應該有一個合理的分工,傳統會計課程強調理論,會計微課程突出實踐;傳統會計課程突出前沿,會計微課程突出不容易變化的、可重複的部分;傳統會計課程講授複雜的會計問題,會計微課程講授最基本的會計問題,這樣兩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注:本文係湖北工業大學教學研究項目“會計學開放式課程計劃研究”)

參考文獻:

1.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於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 2013,(01):65-73.

2.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 2011,(10):61-65.

作者簡介:

宋迎春,女,湖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