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低公允價值計量的舞弊風險
會計,作為一種反映與記錄會計主體經濟事項的信息係統,在具體的信息產出過程中,需要會計人員做出相關的專業判斷。與舊製度相比,在商譽確認方麵:《通知》對於分步合並產生的商譽要求進行一次性確認,“購買日之前持有的被購買方的股權於購買日持有的公允價值與購買日新購入股權所支付對價的公允價值之和,為合並財務報表中的合並成本,購買日享有被購買方淨資產公允價值份額與合並成本之間的差額為商譽。”這樣可以減少企業投資時對公允價值估計的次數,從而減少會計人員專業判斷的數量。公允價值,作為會計計量屬性之一,IASB的定義為:“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願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同時也有學者認為,“公允價值是以意願交易雙方的意圖即合同(契約)為基礎而形成的市場價。”這表明當前國內外對於公允價值的定義沒有統一的標準與框架,在實際業務中缺少可操作的具體規則,實際估算中存在較大的主觀判斷風險。
對於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有人認為公允價值的使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助漲效應,實務中公允價值的運用使有關金融資產的價值虛高,製造了虛假繁榮,刺激了美國次貸危機泡沫的膨脹。金融危機爆發後引發了學術界、理論界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存廢的討論,有建議取消公允價值運用的請求。為了準確地引導各國對公允價值的使用,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加快了公允價值計量準則項目研究的進程,於2011年5月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公允價值計量》。新準則將公允價值定義為“計量日市場參與者在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或轉移負債所收取或支付的價格”,同時也建立了統一的公允價值運用標準與要求。
(二)商譽的確認更具合理性
商譽,作為企業一種沒有形態的資產,包括自創商譽與外購商譽。隨著企業外購合並活動的增多,商譽的準確確認、計量成為一個緊迫的話題。《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合並財務報表》中規定,“在購買日,母公司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與母公司在子公司所有者權益中所享有的份額的差額,應當在商譽項目列示,商譽發生減值的,應當按照經減值後的金額列示。”《通知》規定,企業通過分步投資實現合並的,其相關的商譽在合並日進行確認,而不再需要對以前每項投資都分別進行商譽確認。這樣的解釋公告不僅更具有操作性,也更加符合實際情況。按照準則的要求,投資方隻有達到控股地位才能控製被投資企業的經營、財務政策,隨後才能較為完全的享受商譽帶來的價值收益。而在到達控股之前就開始確認商譽,違背了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報表雖有商譽資產的反映,但卻基本不能享有商譽產生的收益,這不符合準則中資產的確認條件。因而在合並日進行一次性商譽確認更符合準則的精神。
(三)增強企業合並動機與降低交易成本
實際中,企業進行並購的動機與目標多種多樣,包括獲取規模效應,目標市場與相關的生產資料等。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投資者用腳投票機製的完善,企業為了向相關利益者傳遞滿意的會計信息,較多的企業將選擇合並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財務信息質量。在目前損益觀的主導下,衡量財務信息質量的指標主要為收益類。《通知》規定,在個別財務報告中,合並日前分步投資的賬麵價值與合並日重新計量的公允價值之差轉入投資收益;在合並財務報告中,購買日之前持有的被購買方的股權涉及其他綜合收益的,與其相關的其他綜合收益應當轉為購買日所屬當期投資收益。按照解釋公告的會計處理方法,合並在某種程度上為企業開辟了一條創造收益的快速途徑。
交易成本作為製度經濟學的核心概念,是指完成一項交易所發生的相關成本,包括搜尋成本、談判成本、協議成本等。一般情況下,交易成本與交易的次數成正比例關係,交易的次數越多,則發生的費用也一般越多。《通知》規定,在逐步控股合並中,對於商譽的確認不再要求每項投資都進行確認,而是在企業達到控製條件時,進行一次性確認。實際中一次性確認比多次確認更具節約性,這樣可以減少企業對被投資企業進行評估的次數與成本。
四、分步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的風險及應對
美國著名的會計學家Zeff(1978)提出會計準則的經濟後果理論,具體而言經濟後果是指財務報告對企業、政府、工會、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決策行為的影響。會計準則作為規範會計信息提供生產會計信息的規則,其變動將產生利益的重新分配等經濟後果。Scott(2000)則認為,經濟後果是指這樣的一種觀念,盡管存在有效證券市場理論假設,會計政策的改變仍將對企業的價值產生影響。具體到企業合並會計,經濟後果是指合並會計處理方法的改變將會對投資者等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或企業價值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