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非營利組織建立公信力的會計途徑研究
論壇
作者:薑宏青 田然
摘要:我國非營利組織普遍存在信息不透明和社會公信力不高的狀況,隨著社會管理創新的不斷深入,我國非營利組織需要變革現行的會計體係,製定適合我國公益組織發展的會計準則,構建非營利組織績效會計控製係統,以綜合績效報告的方式全麵披露非營利組織績效信息,提高非營利組織績效管理水平的同時,為會計信息使用者評價組織績效提供信息,提高非營利組織的社會公信力,同時在我國的公益市場中建立資源競爭秩序和可持續發展秩序,提高公眾的社會福祉。
關鍵詞:非營利組織公信力績效信息透明
一、問題的提出
2011年6月發生的“郭美美事件”產生的蝴蝶效應使得當年6月至8月全國慈善組織受捐額劇降近九成。時過境遷,該事件的影響依然持續,2013年蘆山地震首日隨著“紅會收到各界捐款累計14萬餘元,而壹基金籌款超過千萬元”的消息披露,郭美美事件再次發酵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5月,紅十字會社監委提出要重查郭美美事件,並擬邀請社會公眾參加,以挽回社會公信力。公眾“用腳投票”的社會現實不僅讓置身質疑之中的紅十字會警醒,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公益組織究竟應該如何建立社會公信力的關注,其中,達成共識的途徑就是信息透明,那麼,非營利組織應該如何透明信息,透明哪些信息?本質上是會計機製的核心問題,而現行的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是否能夠實現有助於非營利組織建設社會公信力的信息披露體係,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二、現行會計模式在信息透明方麵的局限
我國非營利組織現行的會計模式包括事業單位會計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兩種。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的基本要點為:(1)民間非營利組織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該組織不以營利為宗旨和目的;資源的提供者向該組織投入資源不取得經濟回報;資源提供者不享有該組織的所有權。嚴格地說,這個界定並沒有指出這類組織的“民間”特征,而是適合所有非營利組織的共同特點,但是,由於我國公益性組織中含有國有事業單位,因此,在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製度中特別對這類組織做出了這樣的界定。(2)提出了資產、負債、淨資產、收入和費用五個會計要素,以權責發生製為基礎、采用曆史成本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雙重屬性對會計要素進行確認和計量。(3)規定了12個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客觀性、相關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時性、明晰性、配比原則、曆史成本、謹慎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實質重於形式、劃分兩類支出原則,規範會計信息的確認和計量進而明確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4)以資產負債表、業務活動表、現金流量表、報表附注和財務情況說明書為財務報告體係披露會計信息。
公立事業單位的預算會計模式隨著2012年《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製度》的公布而壽終正寢,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製度將事業單位作為一個獨立的會計主體,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理論基礎,構建會計體係。新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製度體係相比:第一,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製度以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為基本理論基礎,將事業單位的經濟業務和事項主體化,整個理論體係相比單位預算會計體係更加符合財務會計的本質,更趨近於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體係,能夠主體化的規範非營利組織的會計事項和財務報告,反映一個會計主體的財務狀況和運營結果。第二,新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製度對會計要素設置確認和計量的原則,並按照會計要素規範財務報告體係,以全麵披露事業單位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信息。其差別更多地體現在事業單位對財政資金管理的信息披露方麵的要求,一方麵主要是收付實現製的確認基礎,另一方麵設置專門的“財政補助收支情況表”披露和提供財政預算資金的動態信息。第三,在財務報告體係的設置和構建方麵,新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製度具有較強的趨同性,這個體係有助於全麵披露反映非營利組織財務狀況、運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的披露理念與企業財務會計準則也基本趨同。
但是,無論是事業單位還是民間非營利組織以會計係統所反映的財務報告作為披露內容,從信息滿足需要的視角來分析存在諸多問題:(1)會計信息的經濟後果不能體現組織管理的特征要求。非營利組織的管理目標是完成使命,使命的完成取決於服務對象的選擇、提供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這其中在管理和運營中會計係統應當如何與之相容予以支持,現行的模式無法體現這類組織的特征要求。(2)這個信息係統提供的信息難以體現組織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既不能反映組織運行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也無法反映組織的行為以及行為與使命的關聯性,甚至對使命的完成和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的評價也難以完整體現。(3)對外會計信息的披露不能真正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對公益性非營利組織的績效評價要求,無法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需要了解的有關資源來龍去脈以及如何使用、使用效果如何等信息要求。(4)民間非營利組織和公立事業單位執行不同的會計準則和製度,容易導致同類業務的非營利組織生成的會計信息不具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