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1957-1976年
1957-1976年期間,北京市公共交通得到快速發展,公共交通結構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
(一)有軌電車被取消
由於有軌電車需要鋪設鐵軌,占用了寶貴的道路資源。因此,北京市政府確定了積極發展無軌電車,逐步淘汰有軌電車的方針。1956年初,北京市公用局將汽車修配總廠三分廠改建為無軌電車製配廠,當年10月試製了第一輛無軌電車,1957年生產了83輛。1957年開通了阜成門至北池子的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此後,無軌電車逐步取代老式有軌電車。
1958年10月,1路和8路有軌電車停駛;12月,6路停駛。1959年3月,2路、3路、4路停駛。至1959年,內城有軌電車全部停駛。1963年底,7路有軌電車停駛。1966年5月,北京體育館到永定門火車站的最後一條有軌電車停駛。從此,有軌電車告別了北京公共交通。
(二)無軌電車受限製
到1966年,北京市的無軌電車線路已發展到16條,線路總長172.37公裏,運營車440輛,年客運量達3.4億人次。但由於無軌電車機動靈活性差,加之基建投資大和其他一些原因,從1966年開始其發展受到限製。
1972年,主管部門提出“以汽代電”的口號。1974年,停駛兩條無軌電車線路,代之以公共汽車線路。到1976年,無軌電車從440輛減至407輛,營業線路從16條減至12條。
(三)公共汽車大發展
1956年,公共汽車營業線路隻有27條,1966年增加到65條,1976年達到98條。另外,近郊區線路網密度顯著增加,遠郊延伸到昌平、十三陵、黃村、雲岡集大灰廠等地,大站快車和夜班車線路成網,實現了快慢結合、日夜銜接的交通運行體係。公共汽車運營車量,1956年為431輛,1966年達到1123輛,1976年又發展到1954輛。公共汽車營業線路長度,1956年為356.56公裏,到1976年增加到1191.6公裏,增長了2.34倍。到1976年,公共汽車、無軌電車共有2361輛,其中公共汽車為1954輛,占82.8%;公共電、汽車客運量達14.2億人次。
(四)地下鐵道建成
1969年10月,北京地下鐵道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通車,1971年1月開始試運營。當年運營車輛76輛,年客運量為828萬人次,日均客運量為2.8萬人次。1976年,運營車輛為122輛,年客運量為2225萬人次,日均客運量為6.1萬人次。地鐵線路的通車,標誌著北京城市公共交通由電、汽車的單一客運形式,走向地上、地下多元化綜合客運體係。
(五)人力三輪車被淘汰
1958年,民間運輸掀起建立高級合作社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組織起了49個三輪車客貨運輸高級合作社,隨後成立了北京市客運三輪車公司。1959年,北京市客運三輪車公司撤銷,客貨三輪車下放各區政府,實行客貨三輪車運輸分開管理。貨運三輪車8412輛,分屬於8個區,組成16個運輸合作社,並建了社章。到1959年底,全市有8118輛貨運三輪車,完成貨運量210萬噸。1960年,貨運三輪車合作社轉為全民所有製,工人改為固定工資製,1963年又恢複為集體所有製。到1972年後人力三輪車運輸逐漸被機動車運輸所代替。
(六)出租汽車發展緩慢
在公共電、汽車迅速發展的同時,北京市的出租汽車雖也得到一定的發展,但速度緩慢。1959年民用出租汽車曾發展到337輛,但1960年9月至1961年3月,由於汽油供應的原因致使部分車輛停駛。到1966年,民用出租汽車又恢複到290輛,為中央服務的出租汽車則為633輛。1973年,首都汽車公司三場部分人員及車輛劃歸北京市交通局所屬的北京市第二汽車公司,成為北京市第二個國營出租汽車公司。
從1956年到1976年,北京市的出租汽車由569輛增加到1511輛,僅增長了1.66倍。
其中,民用出租汽車由120輛增加到422輛,增長了2.5倍;為中央服務的出租汽車由449輛增加到1089輛,增長了1.4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