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亮點
易鵬專欄·政經觀察
易鵬,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部研究員。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CCTV、央廣經濟之聲特約財經評論員,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人民日報等多家媒體的特邀撰稿人。著有《易鵬談區域經濟係列》、《低碳真相》等書。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於2013年12月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的召開表明中國城鎮化道路正在轉彎,從以前的速度型轉向質量型,從“以物為本”的道路轉向“以人為本”的道路,應該說這是一次正能量的轉彎。從會議公報來看,表現出8個亮點。
亮點一:從“以物為主”的城鎮化轉向“以人為本”的城鎮化。這種轉變既是執政方向的轉向,同時也是生產方式的轉變。未來的城鎮化會更加關注生態、環境、公平、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更關注人的利益,而不是以前的“大廣場”、“大馬路”、“大拆遷”等以物為主的路徑。
亮點二:更多體現集約發展,提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節約土地的使用,改變之前人口城鎮化遠遠低於土地城鎮化的格局,出台了一些破解地方土地財政依賴的對策,如上收部分地方事權,給地方政府培育新稅種作為財政來源,地方政府公開發債,堵住後門開前門,使得地方政府融資方式多元化。
亮點三: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一方麵可以破解城鎮化的資金需求問題,以社會資本為主體,破解“鬼城”、“空城”的問題,避免新城建設淪為一個政績工程;同時以市場為主體也有利於培育中國實體經濟新增長點,使更多資金從泡沫領域如房地產轉移到其他領域,推動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
亮點四:體現了“城鄉一體”、“產城互動”。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通過城鎮化發展破解“三農”問題。同時強調了產城互動,將產業作為城鎮化的支撐,推動農業現代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這新四化互動。
亮點五:遵循城鎮化規律,強調順勢而為,因地製宜。城鎮化是自然曆史規律,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刻意壓低,讓城鎮化按照自己的規律來自然的發展;同時因地製宜,中國國土麵積遼闊,差異化程度比較高,不宜一刀切,而是根據當地情況因地製宜推廣城鎮化道路。
亮點六:重視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更加重視低碳、節能、智慧城市的發展,使得城市“天更藍,水更綠”,使得老百姓更宜居,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願望。
亮點七:更重視加強城市建設管理水平。一方麵提高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的能力,另一方麵培養一批懂城市運營、懂低碳綠色、懂金融的有助於城鎮化的專業化幹部隊伍。因為路線確定之後,關鍵看幹部將新型城鎮化落地。
亮點八:更強調科學布局。認同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且不再集中在現有三大城市群,而是將推動中西部、東北地區,未來大概有10多至20個城市群可能會得到發展,使其既成為這個區域發展的龍頭,體現集聚效應,也有利於中國區域經濟實現均衡發展。
當然,中國新型城鎮化正能量的藍圖和這8個亮點能否落實,可能還存在一些挑戰。
行政力量對新型城鎮化路徑的影響和阻礙。由於政府權力大,導致權力集中的大城市發展水平遠遠高於權力低的城市。要想發展中小城市,有必要將特大城市的資源、能力、權力下放。但是,在利益固化的情況下,能否做到下放難度不小。這是一個挑戰。
新型城鎮化龐大資金需求的缺口的挑戰。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加大戶籍製度改革,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但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非常高,而其他城鎮化基礎設施投入也不小。尤其在實行集約型的城鎮化道路中,土地財政也將會減少;同時,當前的金融產品短期屬性,也與城鎮化的長期屬性產生衝突。
實現城市綠色、節能、低碳發展,必將需要新技術支撐,但現在中國總體創新驅動不夠。同時,需要對高耗能企業予以淘汰,但這些又是很多地方政府重要財源和就業提供平台。對於這種破除路徑鎖定的動作,是否能夠順利落實是一大挑戰。
地方政府能否適應,能否由以前的硬城市化道路轉變為未來的硬軟兼施的城鎮化道路,地方政府是否有較強的操控能力,以及在自身利益受損的情況下,能否具備堅定的積極性,這些都是未來城鎮化發展麵臨的巨大挑戰。
總之,中國新型城鎮化路徑在這個時間提出,有具體的行動指南的同時又麵臨挑戰。隻有把十八屆三中全會出台的改革措施堅決落地、把改革紅利徹底釋放出來,才能夠破解目前新型城鎮化麵臨的挑戰,更好地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實現。(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