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樂以和其聲(1 / 1)

樂以和其聲

葉小文專欄·談天說地

葉小文,本刊顧問,曾任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等職,十八屆中央委員,現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主要著作有《多視角看社會問題》、《宗教問題怎麼看怎麼辦》、《化對抗為對話》、《從心開始的腳步》等,論文《社會學否定之否定的進程及其內在矛盾》曾獲中國社會科學中青年優秀論文獎。

“樂以和其聲”這個話題,出自我和民族音樂學家、潛心發掘和研究“納西古樂”——宣科的一場對話。

一個民族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在國際社會得到尊重,不僅在於有錢有勢,還要有文化魅力。如何推進中華文化的回歸與超越,使之為我們的民族持續地積蓄和迸發力量,來釀成文藝複興?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九個字大體就可以顯現出中華民族數千年孜孜不倦的精神跋涉之軌跡。古人用禮崩樂壞形容亂世,其實,一切亂的根本原因是心亂,價值顛倒,人欲橫流,它可能是社會變革和進步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是社會變革與進步不能不克服的障礙。如果說西方曆史上的文藝複興把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之後又使人被神話、異化了的話,當今時代就呼喚著一場新的文藝複興來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和諧的人,必須去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新世界。

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中華文化可能就需要一個‘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回歸與超越,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大概會伴隨一個從禮崩樂壞到禮興樂盛的過程。

用今天的話來說,“樂以和其聲”,也可以是支撐人民精神充實、國家強盛的一種“軟實力”。

舊話重提,是因為我們要推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定是來自民間、來自大變革時代,全民族精神的激動和蕩漾。

舊話重提,是因為古今中外多少智者,都有過“樂以和其聲”的同感。

西方的哲學家尼采就認為:“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而交響樂是音樂中的音樂,是音樂中神聖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遠的、深厚的精神境界。”

今天,我們在用民族複興中國夢來提振全民族精氣神的同時,也需要“樂以和其聲”。

其實,《禮記·樂記》還說過:“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這是我們的先人對交響樂的描述和想象,這也是中國文化對交響樂的認同和讚賞。作為世界經典高雅音樂——交響樂,不光屬於西方,也屬於中國,且早就屬於中國。我們民族複興的中國夢,應該“樂以和其聲”,應該有交響樂來為她“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實現中華民族複興的曆史創造,必然創造出壯麗的史詩。

正是基於這樣的一番理想和抱負,2012年,16個省市的近百位教授、將軍、部長,在李嵐清同誌的倡導下,組成了一個特殊的樂團——“‘三高’愛樂之友業餘交響樂團”。我被大家推舉為樂團團長。2012年12月,我們在國家大劇院隆重舉辦了兩場特殊的音樂會,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帶來了特別的震撼。

這樣大規模的聚集,當然難以長期持續,音樂會結束,樂團就解散了。但我們的理想和抱負不會散,我們對音樂的熱愛和追求不會散。“聚是一團火,散時滿天星。”2013年,以北京、天津等地的原“‘三高’愛樂之友業餘交響樂團”團員為骨幹,新增數名教授,又組建了“滿天星業餘交響樂團”,我繼續任團長。

我們這個樂團,當然是業餘的。說是“業餘”,因為我們大都隻是年輕時練習過相關樂器,後來忙於自己的專業工作和事業。“‘三高’愛樂之友”的聚集,使我們心中重新點燃了摯愛音樂、追求經典的“一團火”。因為“業餘”,我們會更加執著,更加努力,認真排練,精益求精。在經典麵前,隻有優雅,沒有業餘。我們誌在以生動的音樂示範和高尚的公益追求,推動高雅音樂走進校園,走入大眾,向青年學子、向全社會發出一個強烈的聲音:高雅音樂要在中國成為大眾的藝術,成為推動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提高全民文化素養的重要力量。樂以和其聲,我們要為促進中華文化“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回歸與超越,推動伴隨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禮興樂盛”盡一份心力。李嵐清同誌為我們題詞勉勵:“做普及優秀音樂的使者,為全麵素質教育做貢獻——題贈滿天星業餘交響樂團”。

“聚是一團火,散時滿天星”,我們雖然能量有限,僅如星光閃爍,但滿天星光,也能感染周圍,照亮世界。一年來,我們已去了好幾所大學,與青年學生一起舉辦“音樂沙龍”,一起演奏音樂,暢談人生、夢想、國家和民族大業。(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