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旋風”席卷CeBIT(1 / 2)

“中國旋風”席卷CeBIT

特別報道

作者:趙豔秋

選擇中國作為合作夥伴國,CeBIT今年要唱響“中國最強音”嗎?

最近幾年,中國在CeBIT展上的聲音越來越強——去年,中國成為除主辦方德國以外最大的參展國;今年,中國又成為CeBIT展的合作夥伴國,來自中國政府、中國重量級企業以及大批微創新企業的代表給CeBIT帶去了“中國旋風”。

德國展會嘉賓稱,德國與中國企業合作,會從中國企業的速度和務實中受益。海外媒體稱,中國以前是硬件、手機和PC零部件供應商,而今天阿裏、華為等中國企業已成為世界領袖,這是數字化浪潮的東移。

中國企業家馬雲成為開幕式唯一一位演講企業家,阿裏巴巴、華為、TCL、浪潮、東軟、小米等企業占據了整個展廳最核心的位置。

在這樣的旋風之下,中國企業彙同全球其他國家企業,共同向業界揭示了信息技術的新一波大潮。下麵這幾個關鍵詞,基本上概況了CeBIT 2015的精彩。

人臉識別

在CeBIT開幕式之夜上,馬雲作為唯一一位演講的企業家而備受關注。馬雲到底講了什麼呢?有人認為是“夢想”——馬雲曆數了自己參與CeBIT的經曆,說出了“改變世界的不是技術,而是夢想”;也有人認為是“D!conomy(數字經濟)”——馬雲說,未來30年,互聯網與傳統經濟要結合在一起,才能推動人類的進步。雖然有不同理解,但幾乎所有人都記住了馬雲現場“刷臉”,從淘寶網購買1948年漢諾威紀念郵票送給嘉賓的畫麵,大家說:馬雲向全球推廣阿裏巴巴的人臉識別技術。

展會期間,我也到阿裏巴巴展台上去體驗了利用人臉識別的支付技術:先刷臉建立賬戶——然後選擇商品—— “Smile to Pay”——交易成功。這種方式確實簡捷、安全。聽說,這項技術的一大用途是網上小微銀行開戶時的身份認證,因為沒有線下網點,要用人臉識別這類新技術來確認開戶者的身份。

馬雲推薦的人臉識別技術是螞蟻金服與清華創業團隊Face++合作開發的,該技術麵部數據信息處理和分析由阿裏雲支撐。可以預計,今年,人臉識別和相關企業有了強大的推廣噱頭。

數字經濟

本次CeBIT展的主題是“D!conomy(數字經濟)”。這個詞與“D時代”、“DT”一起成為最近的熱詞。雖然人們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卻異曲同工。

馬雲說,“D”字代表的不是Digital,而是Data,未來支撐機器的不是石油電力,而是數據;而且,隻有“互聯網與克萊斯勒發動機一起工作,互聯網企業才能生存下去”,也就是互聯網必須深入實體經濟內部。他舉例介紹互聯網深入到貨運、貨幣基金和藥品監管平台之後所產生的巨大價值。

對於工業企業來說,這個“D”同時代表“Digital”和“Data”。西門子說,我們要數字化,然後基於數據來做企業決策。GE說,公司的定位從過去的設備供應商轉化為“數據服務公司”。從GE飛機引擎到家電這些成百上千種設備上產生的數據,經過處理分析後會產生巨大價值。而大數據分析專家說,過去20年企業在做“業務數據化”,未來我們要“數據業務化”,也就是數據成為生產資料,能賺錢。

IT企業IBM說,傳統製造企業的產品屬性將發生改變,它們成為一個個數據終端,產品從設計、製造、供應鏈管理、銷售等全流程,都依托各類數據完成;而大數據驅動智能工業的過程中,將催生出一批“D世代企業”。在IBM展台,最大的滑雪板企業Blizzard Ski利用數據進行決策、生產。如果天氣預報說,今年的雪期比以往晚兩周,Blizzard Ski生產的滑雪板就會不同,它們將更適合人工雪場;同時,Blizzard Ski生產線通過實時數據,監控產品質量,降低廢品率,從而節省原材料;在數據驅動運營下,Blizzard Ski 的生產周期從16周縮短至8周。

華為說,過去20年,人們看到了數字時代的黎明;未來20年,人們將看到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深度整合,ICT因為在此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將成為傳統行業轉型的引擎,並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連接、數據和服務將會出現大幅增長。

“工業4.0” VS “互聯網+”

在製造行業,“數字經濟”通常被稱為工業4.0。作為全世界最大的以製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國家,德國提出了“工業4.0”概念。有人說,這是不善概念營銷的德國人取得的一個勝利。在德國,最好的精英喜歡去奔馳、寶馬、西門子這類工業企業,而不是互聯網公司;而所有IT企業,也都要深入工業企業,共同開發汽車信息化、數字化生產及機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