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能拯救瀕危語言嗎?(2 / 2)

“語言是是一個信息貯藏庫,每當我們失去一種語言,不僅意味著族群的消亡,隨之消失的還有族群在幾個世紀以來對於時間、季節、海洋生物、馴鹿、食用花卉、數學、風景、神話、音樂、未知事物以及日常生活的思考成果和積累的寶貴經驗。我們現在使用的拯救方式,就是讓語言學家在當地用高清錄音和錄像收集盡可能多的語言資料。語言學家起到了帶頭作用,然後,這些視頻和錄音經過社交網絡的傳播,成為學習語言的現成資料。”“瀕危語言項目”經理克拉拉·萊沃拉·羅德裏奎茲(Clara Rivera Rodriguez)這樣評價項目的做法和意義。

標本式保護

除了“瀕危語言項目”,“穀歌翻譯”也是另一個拯救瀕危語言的嚐試,已經具備了非常高的精確度。它會自動搜索網絡上的語言資料,找到對應的翻譯文本,目前可以翻譯的語種達到了91種,較為罕見的小語種有海地克裏奧爾語、毛利語、苗語、馬拉雅拉姆語、齊切瓦語、僧伽羅語、宿務語、伊博語、意第緒語等等。但這個程序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如果有足夠多的小語種資料和對應的翻譯資料,穀歌可以研發出翻譯更多瀕危語種的係統。

其他互聯網技術巨頭也有類似的嚐試。微軟的譯者中心也在研發某種語言的特定智能翻譯模型,讓網頁可以一鍵轉換為用戶所熟悉的語言,但這項功能也僅僅覆蓋了約100種語言。盡管研發的速度趕不上瀕危語言消失的速度,但重要的是讓計算機盡快學會這些語言。

歐洲通信運營商沃達豐也加入到這個陣營中,在發起的“沃達豐的第一次”活動中,為拯救阿亞帕涅科語發起了專門的網站。他們邀請斯坦福大學語言學教授詹姆斯·福克斯(James Fox)親自飛到塔巴斯克為這門語言編寫在線詞典之外,還在網站上發布了許多觸動人心的視頻內容,讓網友通過網站學習古老的墨西哥語言,感受古墨西哥文明的魅力。網站內每一條更新都可以通過“我喜歡”和“讚一個”被收藏起來。

除了這些項目,在拯救瀕危語言方麵,Wikitongues也是最被看好的網站之一,它的意圖是讓每個人都能方便地接觸到世界上所有的語言。這個創立於2014年的網站的主要目標就是保護語言,不僅僅是語言學家,每個人都可以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戶懷揣Wiki的合作共享精神,以草根運動的方式,用口頭語言或是肢體動作的方式,記錄下每個人的母語。隻需要一個帳號,誌願者就能以Youtube視頻、眾人合撰的詞典、短語本和其他相關鮮活資料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並上傳到網站。

迄今為止,Wikitongues共收錄了153種語言,這些誌願者來自瑞士、津巴布韋、南非、挪威、俄羅斯和西班牙等地。盡管隻占到世界語言總數的2%,但是在過去的六個月裏視頻的數量有較為迅速的增長,預計今年用戶上傳的語言總數將超過300種。有意思的是,網站還特意收錄了來自不同地區的網友說同一母語時的音調異同,例如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和南非人的不同視頻資料,以展現人類語言的豐富性。

除了網站,其他技術也讓瀕危語種有了複興的可能。曆史經驗表明,語言的保育並非隻是學術上的空想。例如希伯來語就從一個隻被少數土耳其人和巴勒斯坦人使用的語言,被複興成為超過700萬人使用的語言。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在線詞典、形形色色的App應用、雲端數據庫和交互式學習軟件,幫助那些瀕危的語言以另一種形式延存下去。不管是澳大利亞土著語的視頻學習站點,還是利用iphone程序擴大影響力的齊佩瓦語,都漸漸結成碩果。“互聯網的興起讓小語種處於被遺忘的弱勢地位,現在,人們卻要用互聯網技術去拯救它們。我們終於看到了其正麵作用。”

不過,盡管互聯網把瀕危的語言用錄音和錄像的方式保存起來,但這種訓詁和文獻學“標本式”的保護方式,究竟能不能挽回語言的垂危和瀕危呢?大多數人所創造的文明和他們的故事,是否都將如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那樣,湮滅於曆史的塵埃之中呢?且行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