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中國—東盟博覽會與廣西產業互動發展對策(2)(3 / 3)

1.以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為契機,大力拓展、延伸廣西出海、出省、出國全方位交通網絡,奠定廣西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的區域性國際物流樞紐的地位

交通運輸合作,是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領域之一,可從三個方麵予以推進:

(1)共建基礎設施網絡。主要工程有:廣西與越南之間東線、中線、西線工程;廣西邊境路網工程;機場改造工程;港口升級工程;廣西與周邊省市路網工程等。

(2)共建立體運輸網絡。主要工程有:陸路進出境客運工程和貨運工程;水路進出境航運工程;空中運輸工程;國內國際區域物流對接工程等。

(3)共建現代交通運輸信息平台。

2.加快“兩廊一圈”開發,豐富和發展中國—東盟東線經濟走廊的經濟內涵

廣西在中越“兩廊一圈”建設中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及地位作用。加強“兩廊一圈”的建設,有利於消除廣西出海、出邊的交通、口岸“瓶頸”製約,促進與越南的經貿交往與合作,與越南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大經貿格局,進一步擴大與東盟各國的往來。主要對策有:

(1)強化廣西沿海港口資源的優化整合力度,充分發揮北部灣經濟區在廣西參與國內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中的龍頭地位。

(2)加強廣西與越南在農業、漁業、能源、旅遊等方麵的合作,開發中越北部灣旅遊圈。

(3)在廣西憑祥、東興、防城港、北海市等口岸城市,建立一批具備現代交易條件的商品展示、貿易洽談與交易、加工貿易相結合的市場投資和發展平台,為促進廣西與越南經貿往來創造有利條件。

(4)建立廣西與越南的邊境事務磋商機製和環北部灣經濟協作區磋商機製,增進廣西與越南和國內環北部灣省區之間的了解、溝通、協調與合作。

3.積極實施外向型經濟合作戰略

其一,進出並重。一方麵,做好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的各種資源(包括礦產、糧油、其他原材料、工業製成品等)、貿易、服務等進入廣西以及中國其他市場的各項基礎工作和加工貿易條件;另一方麵,積極“走出去”,到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直接參與當地各種開發建設,帶動廣西工業品、農副產品以及各種先進技術的輸出。

其二,貿易先導。為發揮廣西的區位優勢以及“進出並重”戰略的實施等創造最佳的貿易便利化條件。貿易先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廣西參與次區域合作的廣度、深度、進程和效率等結果。

其三,區域整合。根據區域經濟合作等因素,對廣西沿海地區進行戰略規劃、整合與定位。包括三個層麵:一是廣西北部灣城市群的重構;二是廣西北部灣城市群在中國西南地區城市群(包括廣東省湛江市、海南省海口市等)中的定位與整合;三是廣西北部灣城市群在中越北部灣城市群中的定位與整合。

其四,開發4類合作經濟。即:

口岸經濟。主要是指以廣西邊境各類口岸開發為重點的經濟建設。把廣西邊境口岸經濟開發建設作為廣西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共同發展的重要平台。

外向經濟。即在東興、憑祥兩個國家一類口岸設立邊境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作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先行“試驗區”;把北海保稅區建成區域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沿海、沿邊地區大力發展以東盟、大湄公河流域、北部灣經濟圈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加工對象的外向型加工業。

港口經濟。主要是加強廣西沿海港口群的開發與建設,切實做好港口分工、功能整合以及優化提升等各項任務。

海洋經濟。即圍繞中越北部灣經濟圈的合作開發,做好海洋這篇獨具特色的大文章。

4.聯合粵港澳共同開發東盟市場

(1)深化認識。東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廣西、廣東兩省區在開拓東盟市場方麵,擁有各自的優勢。廣西優勢體現在地緣優勢、人緣優勢、外語人才優勢、自然資源優勢等方麵。而廣東是經濟強省、貿易強省,東盟國家中祖籍廣東的華僑華人多,在開拓東盟市場方麵已占領一定份額。如果兩廣雙方優勢互補,聯手合作開拓東盟市場,不但可以帶動廣西外向型經濟的發展,也會促進廣東對東盟市場的擴張,從而實現“雙贏”。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泛珠三角經濟區的建立,為兩廣合作開發東南亞市場創造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