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中國—東盟博覽會戰略發展(1)(3 / 3)

從此,奧運會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社會對奧運會經濟投入的模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由過去以政府投入為主,轉變為主要以商業經營的方式為主,輔之以政府撥款和社會收益為目標的經濟行為,而不再僅僅是一種社會福利行為。這種方式使奧林匹克運動從奧運會的經營銷售中獲得了大量而穩定的經濟收入,經濟的獨立性大大提高。目前,市場開發與營銷的收益已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最近幾屆奧運會盈利情況。

國內外其他重要展會發展的經驗也表明,市場化運作是大型國際性博覽會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適應會展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東盟博覽會戰略發展應當向市場化方向轉軌,以籌集更多資金,奠定物質條件。

(二)市場化運作是提高博覽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影響博覽會競爭力的因素很多,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博覽會本身的市場化程度。據對2003年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所做的一項調查,展覽會最吸引參展商的三種因素是品牌知名度、觀眾促進方案和展會主題,排在其後的便是市場化程度。

可以看出,市場化程度對展覽會吸引力的影響指數達到了87.5%。從理論上講,無論是主辦者還是參展商或專業觀眾,都希望展覽會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因為市場化程度越高,展覽會中的信息交流就越暢通,各利益主體對每項事宜就能心中有數。換句話說,展覽會的高度市場化能帶來規範、暢通的運作,透明、合理的價格和完善、連續的服務,譬如清晰的參展說明,明確的展位或展覽器材租賃價格,以及配套服務的提供等。

(三)市場化運作可以防範政府失靈之風險

政府直接主辦會展,往往首先把其視為“政治任務”而非經濟活動,從而對辦展成本與效率考慮的不多,缺乏嚴格的投入產出分析。因而會直接影響會展活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利於會展業市場主體的培育,也不利於會展產業的健康成長。

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宏觀製度條件下,會展業作為第三產業的一種經濟形態,應采取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市場運作模式。這是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發展會展業所麵對的一種製度約束和前提條件。會展作為一項經濟活動,必須講效益、講賣點、講投入產出,政府可以進行政策引導和其他方麵的扶持,但應不包辦,把承辦權和經營權交給企業和市場。走向市場是會展和會展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

三、創建知識型會展企業

博覽會創建知識型會展企業具有時代性要求。

(一)企業化運作是博覽會戰略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東盟博覽會目前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國際博覽事務局經營。從政府中分離出來,企業化運作是博覽會發展的方向。今後幾年,政府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博覽會可成立國有獨資會展企業。隨著博覽會規模擴大、業務擴張,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以資本為紐帶,依托中國—東盟博覽會品牌優勢,組建會展集團公司,走集團化發展之路,實現快速擴張,提高市場占有率。博覽會可通過上市經營、資產重組、兼並收購、參股控股等方式,推進企業組織創新與變革,發展成為大型會展企業集團,從而更好地參與國際會展市場的競爭。

(二)創建知識型會展企業是博覽會戰略發展的客觀要求

在當今社會化大生產日益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基礎之上的知識經濟時代,會展企業開始由傳統企業向知識型企業轉型。它與傳統企業相比,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企業知識化。《第五代管理》作者查爾斯·薩維奇認為,知識型企業是一種知識聯網的組織,是智能化的企業。並且認為,知識型企業除知識的對等聯網外,還包括集成的進程,對話式的工作,組織虛擬化,動態協作等。知識型企業具有下列基本內涵:

(1)知識是企業創造財富的最主要要素;

(2)重視知識在社會經濟中、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3)獲取和創新知識及運用知識產生效益這兩組能力構成了企業的核心能力;

(4)強調知識的編碼化、流動性、共享性、創新性,以適應知識流動為目的;

(5)將知識型人才看作是企業生命力的源泉;

(6)組織企業的管理模式,創造學習型企業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