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減少幹預
我國當前的經濟仍是政府主導型,政府對經濟幹預的力度較大,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尚未理順。一些不應當進入的領域、不應當從事的活動,政府部門大量介入。有些應由市場調節或企業管理的微觀層次的事情,政府仍然沒有放棄。而一些市場失靈,應該由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屬於政府職責範圍的領域,政府卻沒有去做,或者沒有做好。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政府與市場關係的扭曲,放大了市場缺陷,加重了市場混亂,資源配置的優化難以實現。
在會展行業,政府幹預明顯的是審批製。1988年,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快和深化對外貿易體製改革若幹問題的規定》,對外經濟貿易部研究製定了《舉辦來華經濟技術展覽會等審批管理法》,明確對來華經濟技術展覽會實行審批製。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以及會展市場的發展,境內舉辦的涉外展覽會越來越多,各種市場主體爭相舉辦涉外展覽,對同類展會也有多個部門審批,市場秩序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2002年11月,國務院取消了關於“全國性非涉外經濟貿易展覽會”的審批製,改為登記製。
目前,國內展審批製雖然被取消,但在國內舉辦國際展依然要得到多家審批。另外,出國展雖然統一由貿促會負責,但依然是審批製。審批製這種行業管理體製在我國具有存在的基礎,但審批製卻給我國會展業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它不利於會展市場秩序的規範和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不利於會展行業協會的發展,還容易滋生企業尋租和政府腐敗行為,從而阻礙我國會展業的對外開放以及整個會展經濟的健康發展。
對此,我國應加快會展管理體製改革,推進審批製向登記製或備案製度過渡。廣西各級地方政府部門也要轉變職能,減少政府幹預,完善市場機製,製定地方性會展服務標準體係和資質評估體係,理順政府、協會、企業三者的關係。從而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其他會展業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宏觀環境。
3.合理定位
會展行業取消審批製,改為登記製或備案製後,政府要加強宏觀調控功能和法製建設,盡快建設統一的會展業管理辦法,出台會展產業政策,規範會展市場,逐步建立起政府、協會、企業各司其職,公平、公開、公正的會展市場秩序。
(三)創新政府行為是構建會展產業區域創新體係的重要舉措
廣西會展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增強會展業創新能力是會展業持續、快速發展的一項長期任務。政府作為區域創新體係的三大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大學和科研機構是知識創新的主體,政府是製度創新的主體)之一,有責任有義務推動會展產業區域創新網絡的建立與完善。地方政府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發展中,應強化政府的創新職能,推進會展產業創新製度建設,提高政府對博覽會科技資源配置的引導與供給能力,促進博覽會的科技實力不斷增強。
二、構建博覽會的市場運作機製
會展市場化,是現代會展業發展的根本出路。百年奧運正是始於1984年將市場機製引入其中,而使“這隻失去了燃料的巨大而精巧的、完善的發動機”充滿了活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東盟博覽會引入市場機製,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會展業發展的必然需求,又是其年複一年持續發展壯大的根本出路。
(一)市場化運作是擴大經費來源,逐步實現“以會養會”的根本出路
一年一度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需要巨大的經費投入。每年籌集足夠的經費保障博覽會的支出,是成功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促進其持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
作為國家級政府主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政府投入是必要的。但是,政府投入又是有限的,因為政府總不可能年複一年地隻做“賠錢賺吆喝”的買賣。
在奧運會的發展史上,對於承辦奧運會的城市來說,除了一種榮譽和“形象工程”之外,更多的是一項沉重的負擔。舉辦奧運會的開支一直是連年增長。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花了10億美元,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花了20多億美元,而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竟花了90多億美元。奧運會變成了侵吞巨額金錢的無底洞,以至於蒙特利爾為了奧運15天,負債20年。
麵對奧運會“非商業化”的失敗,西班牙人薩馬蘭奇1980年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之後明確指出:“奧運會的財政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在國際奧委會的支持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突破了傳統的“非商業化”運作模式,創造了“以奧運養奧運”的新路子。他們在政府不給補貼,不準發行彩票的情況下,以完全商業化的方式籌集資金,開創了民間承辦奧運會的先河,取得了巨大成功。使這屆奧運會不但不虧損,還淨賺2.5億美元,舉世為之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