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是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展覽會,號稱中國第一展,同時也享譽國際貿易展。2004年秋季廣交會即第96屆,其展位達到27760個,展覽淨麵積為25萬平方米,僅次於德國漢諾威通信博覽會,居世界第二位。這次廣交會的主題是“三個優化”(優化參展主體、優化展品結構、優化采購商質量),“三個提升”(提升布展水平、提升管理水平、提升服務水平)。兩大特點是:第一,認真貫徹商務部“三個優化”、“三個提升”的要求,努力提高展會水平;第二,加強展位管理,整頓展覽秩序,打擊展位倒賣活動,保護企業利益,維護廣交會形象。廣交會在琶洲展館和流花路展館兩地分兩期同時舉辦。參展商品共設五大類,分別為工業類、紡織服裝類、食品醫藥類、禮品類、日常消費類,共計35個展區,同時擴大了品牌展區。從到會客商看,本屆廣交會歐美客戶明顯增多且成交活躍,港、澳、台、東南亞、南美、非洲客戶略有增多。此外,參展的生產企業和民營企業不斷增多也是本屆廣交會的一個顯著特點。
首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於1999年10月12~17日在深圳市舉行。它以高新技術成果交易為鮮明特色,由三大部分構成:高新技術成果交易;高新技術產品展示和交易;高新技術論壇。共有87個團組參加,其中境內31個省、市、自治區和5個計劃單列市以及港澳台分別組團,2個海外留學生團,27個國內外著名院校團,美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五大洲27個國家也組團參加交易。首屆交易會共有參展單位2860個,參加交易的投資商950家,其中境外125家,參加交易項目1.5萬項,集中展示中國和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術成果和國際一流的高科技跨國公司的先進技術和產品。交易會期間舉行了36場主題演講,涉及“知識經濟與國際戰略”、“二十一世紀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醫藥、新材料、新能源”、“高新技術創業投資”等四大主題。首屆高交會上,交易與展示相結合,交易與風險投資相結合,落幕與常設相結合的“三個結合”成功策劃,為科技成果交易破了難解之題。成果交易、產品展示、信息交流三位一體的交易會模式,為實現既定目標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首屆高交會成交總額500多億元。2004年10月,第6屆高交會在新落成的深圳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其可供使用的總麵積達9.75萬平方米,有42個國家和地區的115個代表團、62家跨國公司參會,4041家國內外參展商的9674個項目和1882家投資商參加了展示、交易和洽談,取得了豐碩成果。
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於1999年5月1日~10月31日舉辦,是我國第一次舉辦的世博會,也是第一次由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界園藝博覽會,主題是“人與自然——邁向二十一世紀”。昆明世博園是世界上唯一的在世界園藝博覽會後,仍保存完整未移做他用的世博園,集中展示了全球的園林園藝精品,共有95個國家、國際組織和中國所有省市區參展。昆明世博會創下或擁有五個“最”: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是世界最高規格A1類專業博覽會;占地麵積最大,共218公頃;精品最多,有76種珍貴原始物種,31種中國一、二類保護植物;籌辦時間最短,僅有2年;植物數量最多,已移種2000種。本次世博會期間,先後有5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115個外國使節團和國際組織代表團前來參觀,進入世博園參觀的海內外遊客總人數達940多萬人次。
從上述情況可見,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國際化水平、參展參會人數規模或展覽麵積等方麵存在較大甚至很大差距,直麵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的競爭。
(二)存在問題,有待改進
當前,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其戰略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有待克服與改進。主要是:
會展場地規模偏小,展位供不應求,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有待進一步擴建展館;
專業觀眾偏少,客源結構不夠合理,總體質量偏低,要根據博覽會市場定位、參展商結構,合理配置專業觀眾資源,提高專業觀眾組織水平和專業觀眾質量水平;
展會專業化經營要進一步加強,應從長遠發展、戰略高度定位具有市場潛力和競爭優勢的專業化發展方向;
當前政府行為在博覽會發展中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市場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有待進一步理順;
各種會展服務工作,包括餐飲、住宿、交通、旅遊、翻譯、接待、保安、衛生、布展、生態等,有待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