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軍人續寫“絲綢之路”傳奇(3 / 3)

將心比心,連長把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其他人雖然有點想不通,但也無話可說了。針對幹部戰士思想上的情緒波動,部隊通過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學習有關文件,使幹部戰士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部隊開進新地點開始修路時,孟軍便開始不斷地給家裏的人寫信,請求家裏的人幫助給那些回不了國的戰士介紹對象。

一晃4年過去了,路終於修完了。孟軍卻沒能和其他戰友一樣歡天喜地回國。他在離回國還有一個月的一次施工中,由於塌方而犧牲了。但他實現了他的諾言,將自己的3個妹妹都說給了與他一起修路的戰友。

挑戰生命極限,實行“雙十製”

1973年底,新疆軍區副司令員李長林向軍區後勤部道路工程團下達了出國援巴的命令。

部隊在進入巴基斯坦的第一天,就遭遇了惡劣氣候的考驗。他們行經紅其拉甫時,氣溫是零下30℃,戰士們凍得渾身發抖;而進入巴國後,氣溫又升至53. 9℃,熱浪難耐。部隊首站駐在尼爾特時,營區一側是幾十米深的大峽穀,另一側是很陡的山坡,帳篷隻能勉強搭在稍緩一點的地方。這一帶山體酥鬆,不停地滾石。兩名戰士不幸被滾石砸中犧牲。

部隊承擔的前期工程,多數在半山腰,主要任務是開挖路基、鋪築路麵。由於機械少,這些路段的施工主要靠人工鏟、挖、炸、推。工程一支隊八中隊在300多米處的懸崖開挖路基,一幹就是半年。施工時首先要在山頂上打眼,立好樁,把戰士用繩子係上,垂放下來作業,懸在絕壁半腰打眼放炮。在長時間高危施工過程中,該連隊創下了沒死人沒傷人的奇跡,被築路指揮部評為“懸崖絕壁開路先鋒”,並榮立集體三等功。

除了塌方外,泥石流也在隨時阻礙著施工進度,當公路延伸到印度河穀時,巴托拉冰川卻悄然發生了變化,泥石流排山倒海般地撲向河穀,竟然將前期援巴修建的橫跨河穀的中巴友誼大橋全部淹沒,幾公裏的公路也同時被毀。最後,大規模的泥石流徹底堵死了河穀,上遊流下的冰川融水被阻住,形成了方圓七八平方公裏的一個湖,把友誼橋淹在了30米深的湖水下麵。為了繼續使用這座橋,巴方想出動飛機把湖壩炸開,但考慮到即使把水排空,大橋兩側20多米範圍內的淤泥也無法清除。最後不得不改變原設計,繞到友誼橋上遊幾公裏處,由橋梁支隊在河穀上重建了一座新橋。

哈利 希格至塔科特段的公路,沿途經過洪紮河、吉爾古特河、印度河;路線時而布於山腰之間,時而輾轉於河床台地。自然條件雖比上一段要稍好些,但公路要跨越著名的泥石流溝,要穿過多處碎石坍落和重砂等地質不穩定地段。如亞爾塌方,上麵有數百米高的風化岩,滾石仙女散花般不時落下,十分危險。還有些地段山高穀深,日照很短,連宿營地都很難找到。

為了爭時間、搶速度,築路部隊實行“雙十製”,即每10天休息一天,每天工作10小時,“白天一把鎖,夜間一片燈”(白天所有人員均上工地勞動,夜間點燈夜戰)。為了在洪水來臨前把夏古大橋建成,支隊長、政委帶領支隊全體人員齊上陣,實行三班製,展開了建橋大會戰。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終於提前保質保量地完成了施工任務。

在巴基斯坦築路期間,整個築路大軍掀起了勞動競賽。中國軍人的士氣也感染了巴基斯坦人。這期工程是由中方與巴方的工兵合作,共同施工的。巴方士兵均為普工,施工組織計劃、任務均由中方下達,巴方執行,所有技術性工作都由中方擔任。開始,巴方人員不太習慣,積極性不高。指揮部采取多種措施,與他們交流施工要領,同時開展連對連、營對營之間的勞動競賽,終於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的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他們完成了路基163公裏、瀝青路麵150公裏、大小橋60座、涵洞470個。為修築這段公路,這支部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中國軍人贏得世界尊重

喀喇昆侖築路指揮部與巴基斯坦國政府在塔科特舉行中巴公路國外段竣工交接儀式在即。回國的日子越來越近了,那些天,團長孫傳平忙得團團轉。事無巨細,方方麵麵都要他拿主意。在巴基斯坦修路幾年了,現在大家都歸心似箭。晚上,孫傳平接到巴軍方電話,說巴基斯坦軍政要員要來慰問中國援巴築路官兵。放下電話,孫傳平立即下達命令停止一切活動,整理內務,打掃衛生,迎接巴領導的慰問。

1978年6月18日,在巴方軍政要員來到部隊駐地時,孫傳平和全團官兵已經列隊等候在這裏多時了。孫傳平向巴方領導人齊亞 哈克(1977年,齊亞 哈克發動政變,推翻阿裏 布托政府,自任軍事管製首席執行官和軍委主席,1978年9月出任巴基斯坦總統。)報告完後,陪同他們開始檢閱部隊。呈現在巴方領導人眼前的是一支疲憊之師,艱苦的環境像鑿刀一樣把滄桑刻在每個人的臉上,由於常年勞累,一個個都比實際年齡顯得滄老的多。齊亞 哈克走到一個看似年齡比較大的戰士跟前,握起他的一雙手看了看,這雙手由於長期幹重活,像鬆樹皮一樣粗糙,手背傷痕累累,手心老繭重疊。“你有40歲嗎?”齊亞 哈克問。“沒有,我今年24歲。”這個戰士老老實實地回答。齊亞 哈克聽罷頓時雙眼濕潤了。

孫傳平將這個團的情況向齊亞 哈克進行了彙報。當得知在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中,家住唐山的20多名官兵,在親人生死不知、音訊全無的情況下,竟然沒有一人向組織提出回國探望的請求,化悲痛為力量,默默投入到援建工程中的時候,齊亞 哈克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齊亞 哈克接見完官兵後,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無私和真誠,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支部隊像你們這支部隊這樣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你們是一支威武之師、文明之師,我為中國有你們這樣的隊伍感到驕傲,巴基斯坦人民向你們學習,你們為援助巴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巴基斯坦人民世世代代將銘記你們的功勳。”

經過4年的頑強拚搏和艱苦努力,1978年5月,中巴公路全線完工。兵團共完成土石方7116萬立方米,投入汽車900輛、施工機械5556台。兵團施工人員因岩崩、泥石流、塌方、滑坡等事故犧牲91人,致殘119人,他們用血肉之軀續寫了絲綢之路的今古傳奇。

在喀喇昆侖公路途經的巴基斯坦北部地區首府吉爾吉特市,有一座中巴公路築路員工烈士陵園,陵園裏有一座高1.5米、長3米的紀念碑,碑身和碑座用整塊的紅色花崗岩築成,碑身正麵用中文、英文和烏爾都文記載了當年中國工程人員在喀喇昆侖山的冰峰雪原、懸崖峭壁之間開山辟路的動人事跡。為中巴公路光榮犧牲的91位烈士的遺骨都安葬在這裏。

烈士陵園建起後,一位名叫阿裏 馬達德的巴基斯坦青年來到這裏,他說:“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巴基斯坦非常友好,中國兄弟來到我的國家,在那麼偏僻的地方開山辟路,為我們流血犧牲,我們非常敬佩和感謝。我願為這些中國勇士終身守靈!”他30年如一日,守衛著築路英雄的陵墓。

現在,阿裏 馬達德已60多歲了,他把孫子也帶到陵園,給英雄的陵墓擦拭墓碑,在陵園栽花種樹澆水拔草,給前去祭靈掃墓的人們講述著烈士們生前為築中巴公路而獻身的悲壯故事。(題圖為中巴公路)

(責任編輯:胡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