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軍人續寫“絲綢之路”傳奇(2 / 3)

根據中央的指示,新疆軍區當即組建了以軍區副司令員徐國賢、軍區副參謀長馬森為正副組長的援巴築路領導小組,下設喀喇昆侖築路指揮部。指揮部下轄3個工程大隊、1個汽車大隊、1個橋梁大隊、2個測設隊、1個醫院。7月中旬,這支總數8000餘人的築路大軍陸續進入巴基斯坦。

在境外築路,仍是按照邊測邊施工的原則進行。勘測隊最先隨指揮部到達工地,在沒有水文、氣象、地質資料,大部分地區未經踏勘的地區開始了測設工作。大家深知,測設工作的優劣,直接關係到施工質量的優劣及築路任務能否按期完成,關係到國家的榮譽和威望。因此,他們咬緊牙關,克服高山缺氧和吃不下、睡不好惡劣環境影響,頑強地向前推進。公路施工也隨著勘測同步向前推進,最終按時完成了築路任務。

1971年2月16日,時任中國交通部部長楊傑率團出席紅其拉甫至哈利 希格通車典禮,楊傑和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阿 哈米德 汗分別代表兩國政府在公路交接證書上簽字,巴方還向我代表團贈送了銀質友誼橋模型。

中巴公路紅其拉甫至哈利 希格段打通後,巴方承擔的哈利 希格至塔科特480公裏的路段車輛仍難以通行。1972年3月27日,巴基斯坦總統特使、教育部長阿 哈 皮爾紮達訪華。他拜會周恩來時,一再提起中巴公路,請求中方幫助巴方將這一路段修好。

1972年10月,中國派出了一個由南疆軍區後勤部政委許俊峰率領的15人考察組,對哈利 希格至塔科特段進行考察。考察完畢,考察組將資料整理彙總上報領導小組,形成方案報中央批準。

1973年6月,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張彤和巴方國務秘書艾哈邁德在巴臨時首都拉瓦爾品第簽訂了《關於修建哈利 希格至塔科特段公路的協定》。7月7日,時任中國交通部副部長郭魯和巴方工兵司令塔力克少將在北京就修建公路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會談,簽訂了《會談紀要》。根據《協定》和《紀要》,我國將派出9000名施工人員赴巴築路,巴則派出6000人協助。全部築路機械、車輛、設備、器材及我國施工人員的生活物資均由我國提供,分別從海運和新疆陸運至工地,巴方則負責提供工程所需要水泥、燃料、油料等。

承建單位新疆軍區成立了以軍區副司令員李長林為首的援巴公路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工地指揮機構仍稱喀喇昆侖公路築路指揮部。機關設工程、政治、後勤3個部,下轄2個工程支隊、1個橋梁支隊、1個汽車支隊、1個測設隊、1個醫院、5個施工技術組、1個修理大隊。為方便物資供應及轉運,還在相關地區設立了供轉站、食宿站、辦事處、招待所若幹,由指揮部統一管轄。築路人員除大部分來自軍區、兵團、自治區外,還從山西、陝西、湖南、雲南等省選調了部分技術人員和工人,以加強施工力量。

國家對援巴築路人員的政治條件和生活待遇都作出了嚴格的規定。當時,援巴人員必須身體健康,曆史清楚,政治可靠,立場堅定,思想健康,作風正派,遵守紀律。夥食標準每人每天1元4角2分;生活用品由築路指揮部統一采購當地商品組織供應。

部隊出國麵臨很多新的問題。一是老兵比較多,部隊1970年度兵多達1498人,1973年度兵467人,1974年度兵228人。他們長年在艱苦的地方築路,條件艱苦,想複員的多。二是因為有在援巴期間3~4年內不許探親的硬性規定,不少官兵都想在出國前先回家看看。三是有少數官兵認為父母年紀大,家庭困難多,出國後婚姻等方麵問題難以解決。四是此次援巴出國時間長、工作條件差、施工任務重、險情大,部隊官兵擔心出國回不來。五是部分官兵認為應該早出國、早完工、早回家。針對官兵思想複雜且家庭問題突出的實際情況,部隊專門組織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教育整頓,幹部由團裏統一組織上課,戰士由連隊組織上課。通過學習,要求官兵樹立張思德的為人民服務精神、白求恩的國際主義精神、愚公的硬骨頭精神。通過教育,大家思想上的疙瘩解開了。

為了解決幹部戰士的婚姻問題,部隊準許出國前結婚。於是,一時間,許多戰士的未婚妻紛紛來部隊完婚。

而原本已經結束了紅其拉甫至哈利 希格段工程的施工隊,正準備返回,這時接到命令,隻得調轉方向重返工地,再次踏上新的征程。

一天,施工隊某部連長孟軍接到通知到團裏開會。團長說:“剛剛收到上級指示,工程一支隊不能回國,要繼續留在這裏修路。”見孟軍十分驚訝,團長說:“按原計劃,你們後天就要撤回國,我們修的這條公路是巴基斯坦北方地區經濟大動脈和國家軍事戰略保障線,為體現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上級領導下令我們要繼續留下來幫助巴方修第三期工程,不回國留下修路,幹部戰士肯定會有思想情緒,希望你們回去做好這些人的思想工作,以大局和國家利益為重,正確對待繼續留任修路。”

團長接著說:“我理解你的心情,但這也是沒有辦法,軍令如山,回去好好跟戰士們談一下,我們的戰士都很偉大,相信他們能夠理解。”話已經說到這個份上了,孟軍也知道再說別的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他表示要堅決完成任務。

從團部出來,孟軍就沿著他們修的公路向連裏走去。他覺得很難開口跟戰友們解釋這件事。當初是他動員這些人一塊兒跟他出國修路的。那時他認為也就是一年半載就回國了,未曾想一修就修了兩年多,盼星星盼月亮,現在路終於修完了,可以回國了,晚上連裏還自發準備了聯歡晚會。當初出國為了增加戰鬥力,各連都挑選了能吃苦戰鬥力強的老兵。現在連裏的戰士大都超期服役,按照規定,這些老戰士已經過了提幹的年齡,提幹無望,況且由於出國,大部分人都沒有對象,現在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早早回國找個對象成家。而現在隨著部隊繼續留下修路,這一點希望也會落空。這些年他自己也一直沒有時間談戀愛,前些日子妹妹把和她在一塊教學的一個老師介紹給了他,兩個人互相寄了照片,通過幾封信感覺比較投緣,最近,他已經告訴了對方自己要回國,兩人已經商量好了,回國後就打報告結婚,現在這一切都變得遙遙無期了……

孟軍回到了連部,戰士們一個個跑過來問他:“連長,團裏開會是不是布置回國的事?”看著戰士們渴望的眼神,他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們。他對戰士們說:“我們一起到外麵去看一看王健和歸洪軍吧。”王健和歸洪軍是他們連隊的戰士,修這條路有一段要在崖縫的間隙中通過,為了打“飛線”,王健和歸洪軍兩人主動請纓吊繩打眼,由於時間太長,繩子被岩石磨斷,兩人雙雙墜落山崖犧牲。因為路途遙遠遺體無法運回國,就在路旁將他們埋葬了。戰友們說:“我們要回國,看看他們是應該的。”孟軍領著戰友們來到王健和歸洪軍的墳前,對身邊的戰友說:“咱們在這裏一塊唱個歌吧,我來起頭,《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起唱。”唱著唱著,有的戰士停下了,他們對孟軍說:“連長,是不是我們回去的情況有變化了,你告訴我們吧,我們能挺住。”話已經說到這種地步,孟軍於是將命令告訴大家。他說:“我們這支部隊還要繼續留在這裏,我想過了,比起犧牲的戰友,我們做這點犧牲算什麼?我知道大家都有很多實際問題,尤其是個人對象問題,我發動家裏的親人幫助給你們找對象,在這期間我也不談戀愛不結婚,我有3個妹妹,修完路如果有找不到對象的,我就叫她們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