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全紀錄 未能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中共十一大(3 / 3)

由於“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亂難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報告仍然肯定了“文化大革命”,認為“這種政治性質的大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對“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報告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成果”;對黨在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報告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強調要“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激烈鬥爭中,實現安定團結,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發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成果,以最終達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8月13日下午,大會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葉劍英代表中央委員會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

從8月14日到17日,代表們就華國鋒的《政治報告》、葉劍英修改黨章的報告和新黨章進行分組討論,代表們暢所欲言,顯示了黨在粉碎“四人幫”後團結興旺的景象。在討論《政治報告》的時候,許多代表結合本單位、本部門實際情況,以大量事實揭批“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陰謀活動,批判了他們炮製的“老幹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資派”等謬論,憤怒地批判了“四人幫”策動反革命武裝叛亂的罪行。代表們對黨中央打倒“四人幫”的果斷決策表示完全擁護,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形成、發展的原因進行了初步探討。代表們在發言中認為,“四人幫”長期作惡的原因,一是他們采取了欺騙手段,搞反革命的兩麵手法,篡改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搞亂了人們的思想;二是大開帽子工廠,動不動就扣大帽子,對人民進行鎮壓,大搞恐怖政策。“四人幫”從各方麵破壞了黨,篡改了黨的理論基礎,摧殘黨的幹部隊伍,毀壞了黨的作風,妄圖改變黨的性質。黨一定要從中吸取教訓。

在討論十一大政治報告時,一些同誌對報告中某些“左”傾觀點提出批評。有的同誌反對提出“無產階級在各個文化領域實行專政”;有的同誌說,毛澤東講過“文化大革命”犯有“打倒一切、全麵內戰”的錯誤,而報告對“文化大革命”全盤肯定,高度讚揚,是不合適的;還有的同誌針對報告中關於“社會主義曆史階段始終存在階級鬥爭”的論斷指出,“始終”的提法在理論上說不通。聶榮臻在書麵發言中針對“兩個凡是”的方針指出,我們學習和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一定要掌握精神實質,把基本原理當作行動指南,堅決反對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每一句話當作脫離時間、地點、條件的教條。然而,在政治報告定稿時,這些意見還是沒有被接受,從而使“文化大革命”的一些錯誤理論仍然得到延續。

8月18日下午3時,代表大會舉行了第三次全體會議,這天大會的執行主席是鄧小平。在充分協商和醞釀的基礎上,代表們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一致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關於政治報告的決議》,以及新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和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新當選的中央委員共有201人,候補中央委員132人。

最後,鄧小平在熱烈的掌聲中致閉幕詞,他為撥亂反正作了又一次有力推動。他在閉幕詞中號召全黨:一定要恢複和發揚毛主席為我們黨樹立的群眾路線、實事求是、批評和自我批評、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和民主集中製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全黨、全軍、全國努力造成一個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誌,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麵。鄧小平的講話,抓住了實現撥亂反正任務的關鍵,對撥亂反正作了一次有力推動。在他的倡導下,一個有利於解放思想、糾正“左”傾錯誤的氛圍開始在黨內外逐步形成。

8月19日,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選出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華國鋒為中央委員會主席,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並由他們組成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華國鋒、韋國清、烏蘭夫、方毅、鄧小平、葉劍英、劉伯承、許世友、紀登奎、蘇振華、李先念、李德生、吳德、餘秋裏、汪東興、張廷發、陳永貴、陳錫聯、耿飆、聶榮臻、倪誌福、徐向前、彭衝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陳慕華、趙紫陽、賽福鼎 艾則孜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

十一大閉幕後,《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偉大的裏程碑》的社論。從十一大後的曆史發展來看,社論對中共十一大成就的期望顯然有些言過其實了。但是,中共十一大是在毛澤東逝世後不久的特殊時刻,又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它的曆史成就是當時曆史條件下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些抹不掉的時代烙印。

中共十一大在揭批“四人幫”和動員全國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方麵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限於曆史條件,大會沒有能夠承擔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為實現曆史轉折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這一任務。

(責任編輯:周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