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現在,另一場更加隱蔽但卻可能更加危險的擠兌正在上演:這一次是對歐洲大陸銀行的擠兌。除拉脫維亞首都裏加市之外(圖中的中型銀行Krajbanka的儲戶今天已在試圖抽取存款),銀行網點門前尚未出現長龍,但數十億歐元的資金正通過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湧出歐洲的銀行係統。
其結果最好的情況可能是信貸緊縮,從而導致企業無法獲得信貸和進行投資;最壞的情況則可能是某些銀行倒閉,並在那些公共財政原本脆弱、無力支撐金融機構的國家引發真正的銀行擠兌。
銀行要發放貸款就必須進行融資,而其融資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長期債券、消費者存款、來自貨幣市場和其他銀行的短期貸款。然而隨著對政府債券的恐慌向銀行蔓延(銀行本身持有大量的政府債券),債券發行和短期融資已日漸消失。此外,由於更加嚴格的資本監管鼓勵銀行削減放貸(而非增加資本),從而進一步阻礙了銀行的融資。
最先凍結的是銀行債券市場,隨後枯竭的是短期融資市場。受創最為嚴重的是需要美元來對世界貿易進行融資的歐洲銀行(據巴克萊集團的數據顯示,超過1/3的世界貿易是由歐洲銀行進行融資)。尤為嚴重的是,美國的貨幣市場基金已撤出歐洲。據評級機構惠譽的數據顯示,向法國銀行發放的貸款自2011年5月末以來已劇減69%,其中僅2月份一個月的跌幅就接近20%。而根據惠譽的最新數據顯示,歐洲的貨幣市場基金也在繼續降低其對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風險敞口。
銀行相互借貸的銀行間市場也呈現出捉襟見肘的跡象。與無風險利率相比,倫敦的銀行目前為三月期貸款所付的利率已達到2009年以來的最高點。此外,各家銀行還將其現金存入歐洲央行換取微乎其微但卻沒有風險的利率,而不是用於借貸業務。
這便隻剩下零售存款和商業存款這兩個渠道,可是就連這些渠道可能也已開始逐漸消失。花旗集團的一位分析師在最近一份報告中這樣寫道:“我們開始注意到各家公司正將其存款從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和比利時抽離的跡象,這一狀況令人擔憂。” 由於融資變得越發困難,銀行已開始求助於金融行業的“當鋪”,將資產抵押給央行或回購市場以獲取現金。一家歐洲銀行的高管表示:“除存款和歐洲央行以外,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迄今為止,歐洲央行的流動性一直維持著銀行係統的生命。由於融資匱乏而倒閉的大型歐洲銀行隻有德克夏銀行一家,可是如果銀行耗盡了用於借資的抵押資產,又會發生什麼呢?一些銀行似乎已經捉襟見肘。有報道稱,意大利銀行聯合信貸的行長請求歐洲央行接受更為寬泛的抵押。此外,據說越來越多的銀行在采取被稱為“流動性互換”的操作:銀行向保險公司或對衝基金借入一項可被歐洲央行接受為抵押品的資產,並為此支付一項不被歐洲央行接受的資產,當然還有一筆不菲的費用。
這一切構成了雙重風險。首先,銀行可能停止提供信貸,而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發生。早些時候,奧地利央行命令本國銀行限製跨境借貸。此外,一些歐洲銀行不僅在出售國外資產以求達到資本金要求,而且還已經徹底撤出了貿易融資和飛機租賃等市場。
第二類風險更加危險:隨著銀行被推向融資極限,一家甚至多家銀行可能倒閉,從而引發更大範圍的恐慌。大多數銀行認為歐洲央行不會坐視大型銀行倒閉,然而德可夏銀行卻在2011年10月因為耗盡現金而倒閉,這一事實意味著歐洲央行可能無法提供無限量的流動性。此外,多米諾效應中倒下的那張骨牌可能是一家無法從歐洲銀行獲得貸款的“影子銀行”。
歐洲首腦們當然意識到了這些危險,也正在製定對策。不過他們的努力已不是第一次被現實事件所挫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