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理論告訴我們:學習過程不是學習者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在學校裏,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和能力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通課前、課中、課後的學習,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走進文本,同時跳出教材、超越文本。在執教蘇教版五下《司馬遷發憤寫<;史記>;》課終,筆者設計了“一讀一寫一講”三項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讀《史記》《司馬遷的故事》《司馬遷》等書籍;寫一篇課文或者教師推薦書目的讀後感;講一則有關《史記》的小故事。這一設計與課文的關係極其緊密,源於課文又超越課文,使得學生學以致用,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語文學得好的人,無一不得力於課外閱讀。”(呂叔湘語)如此設計能將更加廣闊的學習資源納入語文學習之中。
當然,拓展延伸不應是課堂教學的固定環節,必須建立在深入掌握文本的基礎之上。於漪老師在《語文課要教出語文的個性》一文中指出:“那種文本的內涵還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遠離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就會浮泛,語文的個性淡化了,乃至難以找到痕跡。”“離開文本中語言文字的具體運用,討論某些內容;不探究文本內容,卻醉心語言文字排列組合的技巧,割裂開來,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會造成閱讀中的殘缺,影響學生良好語感的形成和語文素養的全麵提高。”語文課的拓展,中心隻有一個,即語文本身。真正的拓展,應該強化教學主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深化發現的成果,不能脫離文本隨意拓展,要真正把語文課教成語文課。
閱讀延伸
江蘇省蘇州市第十中學語文教師顧麗君在《關於語文課堂拓展延伸的幾點思考》(見《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3年第12期)中所撰寫的文章,有助於我們加深對“拓展延伸”運用的理解:
1.拓展要精心選點。“點”即為達成教學目標而選擇的拓展點。拓展點一方麵由教學目標決定,即語文課堂拓展的目的是更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另一方麵,拓展點的選擇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實際需要。
2.拓展要緊扣“語文”。緊扣“語文”,即語文課堂拓展要有語文味。語文課程中建立跨領域的學習平台,應注意立足於“語文”,而不應該是漫無目標的大雜燴。緊扣“語文”,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有效性的原則。
3.拓展延伸要抓準時機。所謂“時機”就是最適合進行拓展的時間點。語文課堂的拓展與文本解構的過程是一致的,它是預設的,也是生成的。抓準時機,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有效可行的策略。
4.拓展要挖掘深度。“深度”就是超越對知識層麵的簡單了解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深度挖掘,是提高語文課堂拓展延伸有效性的方法。
為了更好地把握“拓展延伸”的操作策略,推薦學習如下資料:
1.《教育拓展的理論與實踐》(樊麗明、王仁卿,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
2.《自主課堂,積極的課程環境的作用》(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
3.《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延伸策略管窺》(郭敏,《現代語文》2010年第2期)
4.《語文教學要把握好拓展的“度”》(陶靜,《江蘇教育》2006年第3期)
5.《語文教學中拓展延伸的策略及注意要點》(楊霞,《現代教育教學探索》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