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作品的飽滿構圖可以為兒童創作提供很好的借鑒,在創作過程中並不需要作者有怎樣的繪畫技法,重要的是作者有一個精神飽滿、情感豐富的內心世界,兒童的內心世界是飽滿而具有想象力的。兒童繪畫和原生態“美術基因”都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三、再造原生態豔麗色彩,讓畫麵體現自然美
兒童繪畫,畫必賦彩、色必豔麗,學生繪畫時肆意而無約束。兒童在配色規律上有著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的理論的限製,天真稚拙、富有節奏,因此,美術作品呈現出一種原生態的自然美。
蘇教版《美術》五上《風景如畫》一課,筆者要求學生用紅與綠、藍與黃等單純鮮豔的色彩,畫出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作品,下圖的風景裝飾畫,色彩上體現出民間美術中色彩濃鬱的風格。原生態“美術基因”經常有大紅大綠的色彩元素,根據“原生態美術基因”的這一特點創作出來的作品,畫麵的細節對比明顯,色彩的明度和純度很有層次,體現出樸素的審美情趣。
在以上作品中,學生采用的是線描加塗色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線條的運用十分豐富,有直線、橫線、斜線、曲線,並由線條構成了交響樂般的畫麵效果。兒童美術作品中對色彩的認識是單純的,生活中豐富的多層次的灰色調,他們很少關注到,他們喜歡大量使用原色和間色,純度和明度高的顏色,他們大膽地使用對比色,為的是要體現一種喜慶的氣氛。
這樣的例子在兒童畫中舉不勝舉,當兒童的想象力在自己的小小的美術作品中呈現出來的時候,或者改變某些事物的時候,我們認為這是兒童美感經驗積累的過程,也是創造的過程,兒童繪畫時,更多的是表達內心,關注自我,充滿想象。
四、再造原生態稚拙風格,讓畫麵體現意境美
在兒童的心中,世界是美好的、多彩的,兒童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他們敢於想象、敢於進行大膽的藝術誇張,因此,作品會有鮮明的藝術構思和造型特點。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兒童畫題材鮮豔、色彩絢麗,每一幅具有原生態“美術基因”的作品,都表達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越是民族的,越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蘇教版《美術》五上《快樂時光》一課,借鑒了原生態美術的意境美,“我畫我心,愛畫啥就畫啥”。課上教師提問:“什麼時候是我們的快樂時光?是下課,還是節日聯歡、假日郊遊?”快樂是人所追求的一種心情和感覺,隻有快樂的人才會將這種感覺投放到繪畫中。
學生憑自己的愛好,表達著自己的審美情趣和內心感受,展示自己的繪畫水平,課堂上畫的是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思,表達的是一種意境。兒童畫是寫實的,每幅畫都是學生心靈的再現,都能表達學生繪畫的意境。
原生態美術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學生們的審美感知。它內容豐富、形象直觀,不管是剪紙、皮影、年畫、麵塑,還是少數民族的竹編背簍,紮染蠟染,以及各類民間玩具,都符合對兒童的審美啟蒙的要求。原生態“美術基因”源於民間藝術,兒童美術是童年經驗的自由表達,我們要盡可能地將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注入其中,使兒童美術在塑造兒童心靈的同時,也鐫刻上民族文化的烙印。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