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手:比安奇、奇爾頓
與一些大車隊相比,小車隊的研發資金和實力有限,因而在新賽車的設計上並沒有多少亮點,大多順應潮流,跟風大車隊的設計風格。而對於2014賽季來說,跟風大可以理解成大家紮堆一起扮醜。印度力量的VJM07是本賽季最先亮相的F1賽車。其以黑色為主色調,搭配橙黃色、綠色和白色塗裝,看上去十分醒目。為了符合新規,VJM07的前翼被縮短了15cm,鼻錐也變得更低,但至少還能接受。而紅牛二隊的STR9則沒有那麼幸運,新車一亮相,便招來了一片詬病。其鼻錐造型頭部圓潤,而根部卻是見棱見角,看起來頗為“滑稽”。瑪魯西亞的MR03和卡特漢姆的CT05也基本如此,這些F1新規催生下的怪物不但讓車迷和車手感到鬱悶,甚至連設計師自己也無可奈何。“當孩子們看到F1賽車時,那應該是他們的夢想。但我不知道他們看到這批車時,是夢想還是噩夢。這真的讓我想起了電影《異形》中的怪物。”
從階梯狀鼻錐到鴨嘴獸風格再到如今的“食蟻獸”和雙叉造型,近幾個賽季以來,F1的賽車似乎越來越醜。其實賽車“整容”有時也是一種無奈之舉,在FIA各種嚴苛的新規之下,留給設計師的發揮空間也越來越少。想要兼顧性能和速度,就隻能犧牲點兒外形。 至於醜得雷同,或許純屬巧合。
重返渦輪增壓時代
1977賽季,搭載1.5L渦輪增壓發動機的雷諾賽車第一次出現在F1的賽道上;
1982賽季,法拉利成為第1支憑借渦輪增壓發動機奪得年度總冠軍的車隊;
1987賽季,使用本田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威廉姆斯賽車將渦輪增壓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1989賽季,FIA全麵禁止F1賽車使用渦輪增壓技術;
2014賽季,F1重返渦輪增壓時代……
F1 2014賽季最大的看點,莫過於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回歸。所謂回歸,還要從F1與渦輪增壓的淵源說起。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雷諾就曾經將渦輪增壓技術應用於賽車之上,配備了渦輪增壓技術的雷諾賽車爆發出了驚人的動力,也由此揭開了F1渦輪增壓時代的大幕。雖然當時F1的規則中明文規定,車隊可以選用3.0L的自然吸氣發動機或是1.5L的渦輪增壓發動機,但由於當時的渦輪增壓技術並沒有被認可,因而車隊大都選用的是自然吸氣發動機,這其中包括法拉利車隊、阿爾法·羅密歐車隊、英國車隊、馬特拉車隊等,直到雷諾第一輛渦輪增壓賽車的出現。但雷諾最初的嚐試並不成功,賽車的性能極不穩定,當時人們甚至譏笑其“不過是個裝樣子的大茶壺”。不過很快,雷諾的渦輪增壓技術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其爆發出的驚人動力讓人們驚歎。於是各車隊紛紛效仿,換裝渦輪增壓發動機,F1的實力格局也由此被改寫。此後,本田也強勢加入到渦輪增壓技術的研發陣營之中,F1全麵進入了渦輪增壓時代。
動力的提升和令人驚歎的極速,伴隨而來的卻是越來越多的事故和傷亡。1982賽季,裝載渦輪增壓發動機的法拉利拿到了年度車隊的總冠軍,但也是在那一年,其主力車手維倫紐夫和臨時頂替出戰的新車手裏卡多·帕萊蒂先後在比賽中喪生。渦輪增壓技術開始顯現出其魔鬼的一麵。1987賽季,搭載1.5L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威廉姆斯賽車爆發出1050馬力的最大功率,將渦輪增壓技術推到了頂峰。由於渦輪增壓技術大大提升了發動機的動力,與同排量相比,這個數值甚至可以達到40%,因而,F1變得越來越危險。加之其研發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因而使得大車隊和小車隊之間的差異日益變大。由此種種,1989賽季,FIA宣布,F1全麵禁用渦輪增壓,紛紛擾擾的渦輪增壓時代正式謝幕。
當時間進入2014年,F1賽道的配套設施和對車手的安全保護已非當初,而渦輪增壓技術也愈加的成熟,於是,出於環保和節能的考慮,FIA終於又一次拉開了渦輪增壓的大幕,而這一次,或又將是一次對F1格局的重新洗牌,誰將主宰新的渦輪增壓時代,一切都是未知。
梅賽德斯-奔馳車隊新的1.6L渦輪增壓發動機
搭載本田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威廉姆斯FW11B賽車成為那個賽季F1的絕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