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蘇聯大哥(3 / 3)

伊萬諾夫原本是想故作風雅,來顯示自己的淵博,沒想到在沈澗秋麵前被說得啞口無言了,他喃喃地還想表達什麼,一時間無話可說了。這是他來華以後,第一次遇到的尷尬。

幾天以後,在伊萬諾夫的要求,沈澗秋和李處長陪同他前往桐廬去體驗中國農村的生活。

他們一行去的正是江源的互助組,當沈澗秋陪同伊萬諾夫來到田頭時,江源互助組正在田裏插秧,有人在前麵牽著牛犁地,一群人在後麵比劃著一排排地往田裏插秧。

伊萬諾夫遠遠地瞅了半天,唉聲歎氣地說:“沈、李!你們現在還在用你們祖宗幾千年前用過的東西種田?”

“沒錯!”沈澗秋並沒有否認這種農耕生活是幾千年傳下來的。

“太落後了!太落後了!”伊萬諾夫一連二個“太落後了”來表達他這幾天來胸中的鬱悶。“你們還停留在封建社會?”

“是的!伊萬諾夫同誌。新中國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過來的,我們並沒有經曆過蘇聯老大哥所經曆的資本主義社會。”沈澗秋如實說明。

“看來你們得補上這一課。”伊萬諾夫一貫以“老大哥”自居,善於教訓人的脾氣一點也沒有因為在樓外樓被沈澗秋駁得體無完膚而改變。

“補上?”沈、李二位都很納悶。

“對!我帶你們去東北長長見識吧。”伊萬諾夫這次學乖了,他並沒有直接描述。

中午時分,一行人等在江源家吃飯。當他們去的時候,江大嬸正在做豬食,她一邊用鍘刀將從河裏撈來的水葫蘆鍘碎,再用米泔水拌糠煮好,去豬圈喂食,這一幕正巧被趕來的伊萬諾夫看見,他又皺了皺眉頭,一個勁地將頭搖得像個貨郎鼓似的。

伊萬諾夫帶著沈澗秋、李處長,連江源也叫上了,一同前往黑龍江去參加蘇聯援助那裏的大型農業設備。

一台機器在田間轟鳴,不一會兒,田裏的稻子已經全部收割好。江源目不轉睛地看呆了。

“孩子,這是個啥玩意?”

“江叔,這叫‘聯合收割機’,它能代替人的勞動。”沈澗秋在一旁悄悄地向江源解釋道。

“江!你們收割一畝地需要多少時間?”伊萬諾夫深知沈澗秋不好惹,他想用農民江源來回答,讓中國人體會到聯合收割機的好處。

“一個人手工用鐮刀割,大約需要一天半時間。”江源是種莊稼的好手,他的回答可代表了中國農村的現狀。

“用這種聯合收割機隻要一個小時就可以收割一畝地。”伊萬諾夫開始洋洋得意起來,“這就是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

“那玩意我們能使嗎?”江源還叫不出聯合收割機的名稱,他目睹了聯合收割機的功能,便對沈澗秋說:“它能抵上我們許多人啊!”

“確實如此!”沈澗秋由衷讚美道。

伊萬諾夫更加沾沾自喜起來,他拿出一張報紙,展示給在場的所有人瞧,“看看我們的養豬場,比比你們有什麼差別?”

這是一張《真理報》,文章介紹了蘇聯養豬場機械化程度,並附有赫魯曉夫參觀的新聞報道。沈澗秋接過一看,不由得笑了起來。

據說赫魯曉夫同誌年輕時也是苦孩子出身,小時候和父母一起在社會主義農莊生產勞動,和農民有著極深厚的感情,他當上蘇共中央總書記後也不忘本,時常去農莊視察工作。

有一天來到了一個養豬場,看到滿圈的活蹦亂跳的小豬,頓時來了興致,挽起褲腿就下去和小豬們打成一片,抱抱這個,逗逗那個,隨行的記者們也是不敢怠慢,“哢嚓哢嚓”相機快門響個不停。

記者們晚上回到報社,準備排版第二天的報紙,總編同誌犯了難,赫魯曉夫在豬圈裏的照片該如何注釋呢?一個記者說:“就叫《和豬在一起的赫魯曉夫同誌》吧”,總編說不行不行,這樣有損國家領導人形象,大家想了會兒,另一個記者說:“不如叫《和赫魯曉夫同誌在一起的豬》吧”,總編把這個記者直接罵了出去,大家繼續陷入沉思。

第二天,《真理報》出版了,莫斯科街頭人手一本,照片下邊注釋著《左起第三個是赫魯曉夫同誌》。伊萬諾夫自然也保存了一本。

當沈澗秋翻譯給李處長、江源聽時,李處長不敢吱聲,江源可顧不了那麼多,他用手指數了數指著人群裏的第三個人說:“這個是赫家的……曉夫?他到底是什麼人?”

“江叔,赫魯曉夫現在是蘇聯的領袖,您指的這個不是,是將豬也數進去,左起第三個才是赫魯曉夫同誌。”

江源一看不禁哈哈大笑起來,“難怪長得像豬一樣。”

見江源在大笑,伊萬諾夫不解地問:“沈!他說什麼?”

“他……他說貴國領袖赫魯曉夫同誌長得挺結實的。”沈澗秋反應快,他隻好換了個詞來形容赫魯曉夫。

“愚昧、落後。”伊萬諾夫不知道中文“結實”的真實含意,他從骨子裏鄙視江源等中國農民。

“伊萬諾夫同誌,我們的國家是還很貧窮、落後,但請您尊重我國的勞動人民。”沈澗秋糾正著伊萬諾夫的觀點,“我們毛主席說:‘中國人民有誌氣、有能力,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請相信中國人民一定能創造奇跡!”

“奇跡?”伊萬諾夫狐疑地看看沈澗秋,又瞧瞧江源。

這些個蘇聯專家確實在不遠的將來根據赫魯曉夫的指示,從中國撤走了,臨了,伊萬諾夫還死命用褲子等工具裝滿了土豆、西紅柿回國。這是後話,當然,此刻沈澗秋明白了伊萬諾夫在樓外樓為什麼對魚不感興趣,對肉卻情有獨鍾的原因。

年輕的共和國,沒有了蘇聯專家的援助,又將向何處去呢?

未完待續

(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