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鏈”上共贏融資(1 / 3)

銀企互聯

作者:王馨妍

早在幾年之前,供應鏈金融就被一致判定為最有潛力的銀行業務。而在之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供應鏈金融在西方銀行業信貸緊縮的大背景下依舊一枝獨秀的高增長態勢恰恰印證了這一預判。

在國內供應鏈融資也以其共贏之道贏得了鏈上各方的青睞:銀行認為供應鏈融資正成為新的利潤來源,尤其是在降低了不良貸款率的情況下已經成為行業競爭的利器;作為供應鏈中規模大、實力強、資金雄厚、資信好的核心企業在方便了上下遊的同時也得到了多重諸如降低融資成本、延長采購賒銷賬期、加速銷售回款等的實惠;處於供應鏈上下遊的中小企業更是因此受益,緩解了資金壓力,解決了融資難的問題;協助銀行監管風險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由此“供應鏈融資”發展迅猛。作為生態鏈上的參與主體,銀行、核心企業、上下遊企業、第三方物流等要實現多方共贏,必須力求供應鏈生態係統的整體優化,捆綁合作,攜手共進。

01

銀行辟捷徑

追逐大型企業曆來是銀行的首要信貸對象。但隨著融資渠道的多樣化,銀行一方麵在股市、債市等融資渠道全麵開花的情況下,空間正在被不斷壓縮;另一方麵,在與大型企業合作中,對方強勢的議價能力往往置銀行於被動之中。在不得不正視的現實之下,銀行開始角逐一向因為風險高企而“不招人喜歡”的中小企業市場,尤其是在供應鏈融資模式下實現的低不良貸款率和批量客戶開發讓銀行喜不自勝。

上海浦發銀行公司及投資銀行總部副總經理楊斌指出,供應鏈融資實際上是銀行依賴核心企業的信用,將核心企業的融資能力轉化為上下遊企業的融資能力,提升上下遊企業的信用級別。在這個過程中,核心企業與上下遊中小企業是信用捆綁關係。

法興銀行中國區商業銀行總監薑雲生認為,由於信息不對稱,銀行往往無法準確把握中小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狀況,增加了銀行資信調查的難度與客戶開發成本。通過切入核心企業,隻需掌握二者之間的貿易背景,就能輕鬆掌握中小企業的盈利水平、信譽等,從而在客戶篩選之初就能有效防範風險。

目前國內銀行紛紛發力供應鏈融資。其中深發展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自償性貿易融資”理念和“1+N”供應鏈融資模式;華夏銀行則開展未來貨權、貨物質押、應收賬款、海外代付等七條融資鏈;浦發銀行除提供一般性供應鏈融資服務外,還在2008年提供無追索權、買斷性質的福費廷等特殊時期的定製服務。

應收賬款、庫存融資、訂單融資等供應鏈融資產品在銀行間越來越普通,但上遊下遊的融資方式卻有所差異。

薑雲生表示,國外供應鏈融資主要集中在上遊,國內供應鏈融資則集中在下遊。由於上遊企業融資的最終付款人是資信較高的核心企業,回款可以得到保證,銀行風險較低,再加上國外信用、法律體係較為健全,因此上遊應收賬款融資成為國外供應鏈金融的主流。與之相比,由於存貨、應收賬款等動產融資在操作上有一定難度,以及供應鏈融資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國內銀行更青睞於實物抵押的方式。

李寧有限公司財務係統總經理杜道利表示,“李寧的上遊企業包括直接生產商和原輔料供應商,有近百家。他們擁有廠房,融資渠道多,融資能力較強。相比之下,下遊經銷商最大的資產是存貨。銀行對於這類輕資產的企業在融資方麵有諸多限製。因此李寧的供應鏈融資在確保上遊采購資金充足的情況,將主要精力集中在下遊融資。”

當然無論是上遊還是下遊企業融資,毫不疑問銀行可以多方受益。受訪的多位人士均表示,供應鏈融資不僅改變了銀行傳統的信貸模式,促進了銀行的金融創新,而且給銀行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可以說在商業銀行進行的經營戰略轉型過程中,供應鏈金融已經成為著力點和突破口之一。

首先,有利於提升銀行在供應鏈中的地位和拓寬客戶渠道。供應鏈融資的核心理念是將核心企業與上下遊進行“捆綁”提供融資服務,銀行可借此深入貿易鏈的上中下遊,批量開發中小企業客戶,同時鞏固銀企關係,實現優勢互補。

其次,有利於控製銀行信貸風險。楊斌表示,“供應鏈融資的發放是嚴格依據企業的生產、銷售情況進行的,一旦其生產、銷售停滯,資金回籠情況有變,則銀行放款的腳步也將停止,並會立即啟動風險預警。因此銀行應對危機更為迅捷,這相比依靠財務報表等滯後性的數據信息來評價借款人,更具安全性和及時性科學性。”

第三,有利於提高銀行的盈利能力。供應鏈融資業務中,銀行為控製現金流而采取的各類措施,都有利於增加結算存款的沉澱,同時可實現現金管理、網銀等產品的交叉銷售,獲得較高的綜合收益。

在多種“誘惑”之下,供應鏈融資得到飛快發展。在法興銀行內部,供應鏈融資從屬於貿易融資業務,自2009年開始業務規模增長強勁,2010年增速更是高達60%。在供應鏈融資的帶動之下,浦發銀行中小企業融資業務也呈逐年遞增的態勢。截至2011年末,浦發銀行中小企業表內外授信總額近萬億元,同比增長31.46%,其中小企業貸款增幅接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