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作者:
在整個2月,恐怕沒有人能比紐約尼克斯隊的華裔NBA選手林書豪更能吸引中美媒體的眼球了。一個幾乎馬上就要被裁掉的邊緣球員,有著正兒八經的哈佛大學文憑,一度蝸居在隊友客廳沙發上,竟然奇跡般地在球隊無控衛可用的情況下替補出場並大放異彩,然後作為首發控衛率領戰績低迷的球隊連勝七場,不僅拯救了瀕臨下課的主教練,轉眼間還參加了NBA的全明星周末,甚至連美國總統奧巴馬都成為這個奇跡的擁躉。
不過,我在這裏要討論的不是這個奇跡本身,而是它背後的一些東西。“林旋風”後來對媒體這樣表述自己的成功原因,“這是體係的結合,能夠融入體係,在體係裏如魚得水,能夠在失誤中堅持下來,然後建立信心。”而紐約尼克斯隊的主教練德·安東尼對此也充滿感歎,“我認為,聯盟裏75%的球員要依靠所在的球隊環境,包括教練,體係,隊友等。”
當如此勵誌的個人英雄主義故事最終推導出“體係”這個答案的時候,我們不禁想要用這個詞來審視國內諸多輝煌的商業奇跡以及當下整個中國經濟的轉型困局。
在與眾多傑出的CFO長達七年多的采訪和交流過程中,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沒有一家成功的公司同時擁有一個糟糕的財務體係,反之亦然。”也就是說財務體係的成功是一家公司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從這個角度來重新“複盤”那些一度輝煌而又歸於平淡的商業奇跡,相信很多朋友不再會扼腕歎息,反而會心平氣和很多。
市場總是獎勵長跑者,如果不能建立一個支持長跑的財務體係,那麼再輝煌的商業奇跡也會成為天邊劃過的一抹流星。
讓我們更進一步討論宏觀經濟層麵的問題。
假如把一個經濟體的財稅體製視為微觀企業個體的財務體係看待,同樣,這個經濟體的連續成長必然要依靠一個“可持續”的財稅體係。而稍有常識的人就可以知道,從每年官方統計數字上遠遠甩開GDP增長速度、呈超高速增長的稅收數字,確定無疑地表述出這是個不可持續的“中國奇跡”。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的確到了重塑整個財稅體係的時候了。
而這也正是在當前正在舉行的兩會上熱議的話題——減稅。之所以突出減稅,就是因為這是重塑整個財稅體係的方向性指引,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旗幟鮮明的方向,所謂的重塑就很可能變成了東塗西抹的“翻新工程”,甚至換湯不換藥。早前《首席財務官》雜誌曾以“減稅,轉型的最後1公裏”的封麵報道來突出重塑財稅體係的意義,如今這個當初稍顯超前的話題,正在整個體製內外贏得一致的認同。
而下一輪轉型後的中國奇跡,就將在新的體係裏噴薄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