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企業首席故事官係列三部曲”之三:好的企業故事自己會說話(2 / 2)

看著A聽得非常專注。我又舉了“王致和臭豆腐”,而這個企業故事的可考證性是非常強的:清康熙八年,進京趕考的安徽仙源縣舉人王致和,考場失意後在京賣起了豆腐。有一天,豆腐做多了沒有賣完,時值仲夏,他就用南方的土辦法,將豆腐切成小塊放進小缸裏醃起來。當他試著拿臭豆腐就飯時,卻發現這豆腐聞起來雖臭,吃起來卻是很香。於是,王致和便拿著自己“特製”的臭豆腐一再懇求自己的老鄉和朋友品嚐。這一嚐卻又嚐出了意外,大家紛紛稱讚臭豆腐美味可口。據說,一天,一名太監帶進宮內幾塊“王致和臭豆腐”,禦膳房放些香油加工成小菜獻給慈禧太後。慈禧太後起先也因其臭味兒對它不屑一顧,但偶爾品嚐一口後,卻喜不自禁,並命禦膳房每餐上一小碟,還親自賜名為“青方”,由此王致和臭豆腐譽滿京城。

能夠摸得著

除了真實外,企業的故事必須得能夠摸得著。為了讓A理解得更加深入。我進一步闡述道:“其實說得更為確切一些,就是指故事的可觸摸性,它不僅具有趣味性,通俗易懂,而且就發生在企業員工的身邊,讓員工感覺到是‘自家人的事’。例如,惠普公司在慶祝公司成立50周年時,就請路易斯為其創建公司曆史文獻。路易斯從第一線員工到高層主管身上,搜集到了一百多個口耳相傳的惠普故事。其中最為員工所熟悉的,就是比爾·休利特(BIL HEWLLET)與門的故事。惠普公司的創辦人之一比爾·休利特,發現通往儲藏室的門被鎖上了,休利特身上並沒有鑰匙,所以他就用小螺絲刀將門鎖撬開,然後在門上留下了一張便條,上麵寫著‘此門永遠不再上鎖’。這個故事告訴所有的惠普人,惠普是重視‘互信’的企業。”

永久傳承

為了讓A能夠從主體上掌握,我特意叮囑他:“一個好的企業故事,除了真實、可觸摸,還要被外界和員工永久傳頌。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講述企業經典故事,在向企業人和社會公眾傳遞企業理念方麵,可以達到潛移默化的功效。這裏必須要提一下杭州的胡慶餘堂,說起它,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懸掛在其店堂的‘戒欺’匾額。說到‘戒欺’匾額的由來,還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故事:相傳,有一次胡雪岩派傭人去葉種德堂抓藥,取回後發現有幾味藥已發黴變質,於是派人前去調換,誰知藥沒換成反被其夥記嘲諷:‘本店隻有這種藥,要好藥,請你們胡先生自己去開一家藥號。’胡雪岩聽後大怒,並立誌開一家比葉種德堂更大的藥店。”

“光緒四年,胡雪岩的胡慶餘堂落成並正式開業,但他沒有忘受欺之恨,於是親自撰寫了這塊‘戒欺’匾額。此後,胡慶餘堂在大江南北聲譽鵲起,於是就有了‘南有慶餘堂,北有同仁堂’一說,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譽為‘江南藥王’。盡管曆經風雨、幾度易主,但可以說,‘戒欺’是胡慶餘堂恪守了130多年的最核心的企業經營理念之一,這一理念得以傳承,靠的就是曆任主事者講述的這個故事。”

“嗯,這些正是我需要的。說這麼多,讓我好好消化一下。”正說著話,A突然沮喪著說道:“這棋又輸了,不過,這棋輸得值。”這時候,我們的肚子同時“咕嚕”了一下,我們相視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