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第十九章:天下複定 (九十二節)131(2 / 3)

正當此時,秦任、顧炎武、韓知禮、方以智、範曠等大秦重臣正在上書房議事,得知事變一並趕來,隻見幾百兵士,自動繳械投降,幾個這才慶幸不已。隻是見到易銘龍顏大怒,眼前局勢如何化解,卻是麻煩。所以一體臣工,要麼也跪著苦勸易銘息怒,要麼眼珠子骨碌碌轉著想對策。

還是韓知禮反應快,他不等易銘示下,自己走到趙元成、朱炳忠跟前,使勁使了眼色,大聲叫道:“來呀!把這兩個犯上作亂的家夥給我帶下去,即刻打入刑部大牢,嚴加看管,非皇上口諭,不得刑訊。”

他話音剛落,早站出來十來個禁軍,分作兩撥,將還在死命叩頭的趙元成和旁邊朱炳忠,三下五除二,擒了扛在肩上抬著,一溜煙兒般跑了下去。

韓知禮指著跪在地上的數百軍士,又吩咐道:“來人,將這些帶下去,即刻審訊,將事情調查清楚報上來,呈請皇上聖裁。”

楊明義聽得他號令,自帶著禁軍,將這數百號人趕羊子一樣,吆喝著帶了下去。

韓知禮一陣安排完,走到易銘跟前,跪了下來,秦任等人見狀,也跟著過來一並跪下。韓知禮這才說道:“皇上,微臣未經請旨、擅自作主,請皇上降罪。皇上、微臣將此事調查清楚,自會報與皇上處置,這裏請交給微臣,還請皇上移駕……。”

易銘盯著韓知禮看了許久,因事已至此,無法挽回,他一時也想不出其他法子,心裏想:既然這樣,恐怕還得另外想法解決,讓老子靜一靜,好好想想該怎麼辦。

他知道這一回穿梭到了這個年代,天下大亂、世事巨變,這種結果絕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他已打定主意,就等波卡洪塔斯的能量準備好之後,再想法穿梭到大秦元年。因為那兒有他朝思暮想、紅顏薄命的怡晴,他想從那兒,重新開始再來過。

易銘情緒低落,心情抑鬱不已,長歎了一口氣,望見韓知禮機智狡黠的眼神,一瞬間就明白了一些。於是他就有些生氣,對韓知禮罵道:“你幾個膽大包天了,還處置?怎麼處置,你他娘的看著辦吧!”一句話說完,易銘轉身就走了,秦草、楊明義等,慌忙後麵跟著。

未幾日,韓知禮會同秦任、顧炎武等人,將事情原原本本調查清楚,草擬了處置意見,報請易銘同意,即予以執行。

朱炳忠雖然官兒小,但這廝膽子大,領兵私自殺滅吳琦玉一家,那些軍士,都是他手下,議其罪罪狀,原本當誅。考慮到這廝多有戰功,尤其平定吳能奇叛亂,這廝雖然年紀輕輕,卻殺敵不惜命。因此韓知禮等以為:本該獎勵的,就此取消,其功過相抵,又不能及其罪,因而死罪可免,活罪難逃。建議撤銷一切職務,罰為一小兵,即日前往西北馮德清、王定國、鄭可望處,於羅斯前線服役。夥同朱炳忠參與事變的數百官兵,動了刀子殺了人的,冒出來七八個認了罪,就判了三五年刑罰。其餘之眾,杖責一些數,又降職降級、罰款若幹敷衍了事。隻是悲壯不過趙元成,此人自知罪孽深重、死罪難免,所以萬念俱灰,竟於獄中碰壁自盡。令大秦朝野上下,唏噓不已。因其人已死,其罪自消,鑒於為皇上重掌朝綱,功勳卓著,所以其“忠信侯”爵位,不予褫奪。因趙元成新近迎娶的朱信之女,業已懷孕,韓知禮大喜過望,大加撫慰之餘,派了十幾個奴婢老媽子前去伺候著,唯恐懈怠。又請旨易銘,說一朝分娩,若為男嬰,當承襲“忠信侯”爵位。

韓知禮如此奏請,易銘同意,考慮到趙家有遺腹之子女存世,或許不至於斷種絕後,全軍覆滅,易銘心裏也好受了不少。

這邊處理完了這等爛事,不久過後,前方卻連連傳來戰事不利的消息。

原來吳三桂兩路大軍,均進展較大,一部攻占了西安,陝西大半,皆被馬寶、王屏藩、胡國柱占領。而吳三桂親率大軍五十萬,順利占領武漢。湖南、湖北,不少州縣落入敵手,且其軍隊總數,很快達到百餘萬。前方李過等,數戰不勝,隻好在雙方反複爭奪,戰況反複拉鋸。隻是時間越往後推,吳三桂各部逐漸進展艱難,兩軍陷入對峙。到了五六月,戰場情勢穩定下來。

韓知禮等人及時向易銘獻計,說應出其不意兵出兩廣,聯合黔地沈實根和黔北楊承藩,攻擊雲南、四川等吳三桂後方,開辟第二戰場。易銘同意了,委派褚正烈、蔣赤信從東南調兵,經兩廣入貴州,攻擊吳三桂四川老巢。

本來吳三桂起初形勢不差,如能一鼓作氣,勝敗尚難預料。隻是他因中途進展太過順利,卻聽信部下餿主意,說大明大曆皇帝他日必定是禍害,應予盡早鏟除,掃清障礙。

吳三桂聽信了,他居然迫不及待,使人毒死了朱慈炅,方光琛得知消息,想要製止,卻為時已晚。方光琛深知,吳三桂這廝在這些大事情上又傻乎乎地犯渾,方光琛終於知道,吳三桂如此行徑,他日必定失敗。為了安身保命,方光琛果然打起了小算盤,他私下秘密聯係大秦,將吳三桂兵力部署情況及虛實,盡情相告。

方光琛投敵叛變之舉,吳三桂被蒙在鼓裏,等得方光琛臨陣投敵,挾帶幾百號人跑了,吳三桂這才得到報告。他回想起自己這些年和方光琛貌合神離、忽近忽遠的複雜關係,不禁對此他大失所望,他怒火中燒,殺了好些人。不過就到此時,他也遠未認識到殺了朱慈炅帶來的惡果。這朱慈炅一死,吳三桂興師東征北伐,竟置於師出無名、為害天下之不利境地,導致民心向背,突然轉變。本來打著光複大明旗號,還是有不少號召力的,特別是大明那些遺老遺少,原本指望他中興大明,恢複朱家天下,所以大軍到處,鼎力助之,唯恐落後。他不計後果殺了朱慈炅,以至於讓他心腹之人如馬寶等,都對他轉而懷疑起來,更有世人都說他見利忘義、口是心非、反覆無常。如此一來,神州處處、天下萬民都看清了他真實嘴臉。

到了五月,形勢果然急轉直下,吳三桂在各地陷入被動,特別北路一線,馬寶均、王屏藩、胡國柱三人,一反常態,大軍節節敗退,竟然不聽王令,擅自退入四川。而他親率大軍的南路,仗打得不順,丟了好幾座城池,連武漢也丟了,他隻好收攏大軍,向南撤離,固守長沙、衡陽等地,看樣子也是苦苦支撐,堅持不了多久了。熟料隨後又得到消息,說楊承藩、沈實根及褚正烈、蔣赤信,大軍出黔北,攻擊重慶,吳三桂聽罷,氣的口吐鮮血。

再過幾日,更讓吳三桂生氣的消息傳來,原來遠在成都的郭雲龍、楊坤,又引兵舉義,歸附大秦。殺了他留守成都的王儲吳應熊及全部家眷,並迅速占據川中。

吳三桂得到消息,又不可避免吐了血,他自知窮途末路,這回恐怕是真正完蛋了。但他心有不甘,豈可輕易服輸,於是這年五月,為鼓舞士氣,挽救危局,穩定軍心、民心。他自衡州築壇於回雁峰前饅頭嶺,舉行稱帝加冕典禮,自稱“大周皇帝”,定國號為“周”,又重拾成都那一套,改元“昭武”,改衡州府為“應天府”,改鍾鼓樓為“五鳳樓”,回雁門為“正陽門”,大街名“棋盤街”等,一切用京城名稱。冊妻正妻張氏為皇後,陳沅為“懿貴妃”,再加封文武百官,頒製新曆。大周帝國轄京師衡州、湖南一省、湖北十來縣,又有雲南全省、貴州小部、四川全境和陝西、甘肅一小點。他還搞了一次開科錄士,錄取者六十人。建造皇帝宮殿九十五間,其意象征九五之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