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第十二章:流落紅顏(五十七節)(89)(1 / 3)

(89)

易銘決定封吳三桂為“周興侯”,眾人並無明確的反對意見,易銘見狀,覺得這件事情還算順暢,心裏正高興,不料遠遠看見範曠站起身來。

易銘知道,這位老夫子輕易不說話,但若是他要說,就無論如何他也要說。這麼些時間以來,易銘雖然煩他,但這老家夥可不管你心情怎樣,他該怎麼說就怎麼說,絕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果然,範曠站起身說道:“大王,老朽有話要講。”

易銘一見範曠要說話,本欲不允,隻是這老夫子即便你不允,他也要講,這廝老是如此,甚至搞得易銘好多場合幾乎下不來台。易銘知道,雖然自己頗為看不得範曠,可是自己容人之雅量,竟叫範曠等窮酸之徒,給吹捧上了天,據說非但天下揚名,就連日本國德川家光、朝鮮國李淏都知道了。易銘想到這裏,無可奈何,也隻得示意範曠說下去。

範曠說道:“大王,大王抬愛吳三桂,封其為“周興侯”,吳三桂舉兵來投,此舉良善、其功尤著,可暫封侯爵以安其心。此舉彰顯大王隆恩,昭示天下士人,大王求賢之心,老朽以為妥當。老朽以為:王者之製祿爵,天子以下,五等之爵,為公、侯、伯、子、男。而今我大秦已立國,大王可仿效古製,對有功之臣,一概封之。老臣鬥膽建議,如將來群臣立下不世之功,均可封之,非但如此,官至柱國,儀同三司,也是褒獎之方式,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易銘知道這範曠對上古以來那一套懂得多,說起來無不頭頭是道,隻不過這一次範曠所說,摸準了易銘脈絡,順了易銘心意。所以易銘連連點頭,又說道:“老先生這話說的好,我正有此意……。”

他看了一眼眾人,接著又說道:“隻是我覺得這個柱國也好,或者開府儀同三司也好,咱們可以借鑒,但不宜照抄照搬。本王覺得漢高祖那一套不錯,就直截了當封個侯,大家都沒什麼意見。不然將來革命成功了,一幹功臣比勢爭爭要待遇、論資排輩講出身,可能幾天幾夜都弄不清楚,所以老子認為不要搞得那麼複雜,給我弄簡單一點,有功之臣,大家都是侯爺,見麵一般大,免得你瞅不上我、我看不慣你。你們說說,老子這個法子好不好?”

他都這樣說了,底下眾人哪敢說不行,所以都答了一聲:“謹遵大王聖命!”

易銘很滿意,又說道:“剛才我封吳三桂為“周興侯”,大家不要有什麼意見,現在形勢嚴峻,又是用人之際,人家大帥當得好好的,說是投靠咱們就投靠咱們了,換做你們,你們恐怕也不一定能夠做得到,你們要站在老子的立場上多想想……。”

易銘話未說完,眾人齊齊地說了聲:“不敢!”

易銘無可奈何,心裏想:老子剛才那句話就當白說了。他接著剛才思路,又說道:“我在想:我大秦有功之人,豈止他吳三桂一個,要封了這個,忘了那個,豈不顧此失彼,有薄情寡義之嫌。俗話說:手板手背都是肉,你們是我一手提拔栽培的,我也不得忘記。所以本大王一並決定,給你們之中有功之臣,也要封侯,待遇嘛!起碼在現有基礎上翻番。”

見眾人斂聲屏氣,生怕聽錯聽落,易銘又說道:“這個、這個吳三桂嘛就是周興侯;李過功勞也大,我看就封個忠貞侯;高一功為大順皇親國戚,功勳卓著,就封個大順侯吧!對大順朝也是個紀念;趙龍甲呢任勞任怨,是我大秦三軍總長,這下屬都封了,他也得封,不然怎麼能服眾,我看就封為定興侯;錢虎乙勞苦功高,第一次長,生於秦地,就封為秦興侯;陳步明經營西川,行轅成都,成績很好,成效顯著,我給他個成興侯;鄭可望在重慶,重慶原來稱為渝州,他就是渝興侯;吳能奇水師統領,屢建奇功,為戚興侯;本王這會兒隻想到這幾個,至於還要封哪些人選,你們下去後,登記造冊、論功行封、充分討論、再作定奪。凡是可以封侯的,就都一並封了,免得私下裏頭嘰嘰歪歪不服氣、鬧情緒。本大王這兒表態,以後弟兄夥子建立功勳了,我也一一封賞就是。還有就是像範老先生這樣的,也得封個伯一類的,我看先生曆來忠心諫言,就封個忠諫伯吧!還有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方光琛等,也是如此,我在想:像他們這種文官,就先都封個伯爵,不是說他們功勞不大,而是咱們得分個輕重緩急,你們說,怎麼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