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節:巧舌如簧獻諍言,直呼絳樹出雕闌。
(76)
易銘自然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關注與思沅之事,這段時間,“全國”各地萬人書、請願團接踵而至,目的隻有一個,就是“要挾”易銘,讓他非當皇帝不可。
易銘已數次地拒絕,可這請願、勸進的勢頭越來越強勁,易銘知道,後麵定有不少人推波助瀾。
李千秋開始時隻作觀望,後來見事態發展有利,又作了一番深入調查,發現易銘支持率已超九成九,他就轉而讓易銘順應民意。不過,他倆通過密謀,決定部分接受,淡化處理。其意思是接受“大秦”國號和確定“武威”年號,當年為“武威元年”。但易銘不稱帝,隻稱大王,也不舉行登基大典等儀式,隻頒布文告,同時告諭清廷、南明等各方知曉。
易銘自稱大秦大王,消息傳達天下,南明自然深感失望,氣急敗壞之餘,宣稱易銘為“逆”。並發布檄文,號召天下聲討。又組織其軍事力量“進剿”,但其各路人馬,連“大秦”疆域都不敢踏進一步,過了一月,偃旗息鼓了。
而孫可望、李定國,見易銘稱王,他們也不甘落後,就去要挾永曆。永曆不敢拒絕,就照二人意思,孫可望被封為“秦王”,擁有貴州以南及廣西局部,李定國被封為“晉王”,其勢力範圍遍及雲南。這永曆雖然是皇帝,卻苟且棲身於安龍,除了這一縣之地,餘無寸土,直比那春秋後期的周王室還要慘,是個名符其實的“光杆司令”。
永曆手下“十八文臣”並不同意孫可望、李定國架空永曆,拚死反對。這可惹火了孫可望,他一怒之下,將這十八人統統誅殺,為“十八學士”慘案。至此,南明內部皇權勢微,旗下諸侯擁兵自重、各自為政,滿朝文武離心離德,距離分崩離析不遠了。
然而此時此際,天下卻有兩個秦王,彼此都拒絕承認,過了不久,天下人為了區分,就把易銘稱為東秦,把這個孫可望稱為西秦。也有根據疆域大小區分,就把易銘稱為“大秦”,孫可望為“小秦”,雖然奇怪別扭,久而久之,也習以為常了。
易銘當了大王,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對他治下,並不放心。就一方麵派出工作督導檢查組赴各地檢查,由何晏副總理大臣總抓,負總責。另一方麵秘密組織暗訪調查工作組,通過深入基層調查走訪的形式開展工作,由趙龍甲之子大秦內務府特勤處主管趙元成將軍秘密進行。
這兩撥人對各地宗務宗建情況、軍務政令貫徹執行情況及社會建設各方麵,詳加考察。擬寫報告,密報易銘。
通過明裏暗裏調查反映的情況來看,各地各項工作局麵大好、形勢喜人,但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易銘根據兩方提交的報告,對其中反映的問題,召集宗務政務軍務主要負責人及時研判,就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方麵:一是盲目追求政績,不切實際、貪功冒進、勞民傷財、虛報浮誇、對上虛與委蛇;二是脫離群眾,作風不端、行為不正、機構臃腫、官僚習氣嚴重;三是貪汙腐化、失職瀆職、紀律渙散、吃拿卡要現象突出;四是宗政軍務大官小員,素質不高、思想不純、能力不足、成分複雜,導致實際工作往往跑偏走題、添亂添堵現象尤為嚴重。
易銘、李千秋根據查擺的問題,及時掀起整飭宗務、政務、軍務風氣的運動。要求各級各部門:一是高度重視、緊急部署,確保整飭工作全麵開展,不得敷衍塞責;二是深入調查、聽取意見,注重聯係群眾,保證整飭工作落到實處;三是從嚴要求、人人過關、發現問題、及時整改、嚴肅處理,絕不姑息遷就;四是抓住重點、有的放矢、總結經驗、整改提高,力爭整飭工作取得預定實效。
有此四條,易銘、李千秋加大調度、督導力度,查了一批,關了一批,更殺了一批。鑒於各項工作正在深入持續良性開展,各級官員提心吊膽、噤若寒蟬,“全國”上下衷心擁護、全力支持,風氣竟為之一變,易銘這才多少鬆了一口氣。
話說方光琛近日於李侔、琦玉處走動頻繁,儼然李副總理、吳大總管座上賓,見深得二人器重,方光琛誌得意滿,心情大好。閑來無事,方光琛在琦玉賜給他的宅子裏,往往以棋會友,結交大秦顯要賢達。
由於他水平高、棋風好,花費有琦玉提供保證,一時之間,竟迅速形成自己圈子,結交的大都是這黔府各行各界成功人士。
他與別人下棋是假,費盡心思巴結籠絡是真。因一般人下棋,雖然是消遣,卻總不希望自己輸,如此非但說明水平不行,還會影響自個兒好心情。所以方光琛深知這一點,於是,他不管人家水平如何,總是先贏上一盤,證明自己實力,卻馬上就還人家麵子,就有心輸一盤。如此一來,人人都說他好,也感覺他深不可測。
他聽說魏如是亦是弈林高手,幾番想討教討教,因礙於魏如是居於“深宮”,見麵不易,隻得作罷。
沒有等待多久,方光琛終於得到了易銘宣召,他隨琦玉進了“秦王”府,因易銘、李千秋及文武大臣,在議政大廳商討國事許久,琦玉等得不耐煩,自吩咐方光琛於易銘書房外跪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