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說,在如今視頻平台全行業虧損這個大背景下,像SMG這種一線衛視仍然握有很大的財務優勢。除此之外,電視製作屬於資產和智力密集型,要想製作出一個好內容需要很強的資金實力、統籌實力和經驗,根基深厚一線衛視相比年輕的“優土”們著實不缺優勢。
因此,做內容出身、又有渠道基礎的SMG其實比一直自詡在構建“生態係統”的“樂視”看起來更有成熟,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未來的娛樂影視業,SMG這隻國家隊相比“BAT”們更具競爭力。
一朵“廣電雲”
再來看看北京電視台率先升起的一朵“廣電雲”,也開了電視業的先例。
2014年2月,“北京電視台新媒體雲平台”建立,形成了一個以雲計算模式為核心的製、編、播全媒體平台。
別小看這朵雲,它標誌著一個電視台全新的新媒體思路和係統。用北京電視台新媒體發展中心主任蔣虎的話說就是,北京電視台的電視端、IPTV、北京廣播電視台網站、BTV版媒體客戶端、微博、微信,在“雲平台”的基礎上都能形成矩陣。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傳統媒體在向新媒體轉型的過程中有一個“通病”,即渠道眾多,但各自為政。就拿BTV為例,據統計, 其擁有微博賬號就達112個,微信賬號150個,此外還有獨立建設的IPTV,北京廣播電視網,移動客戶端等等,數量極為可觀。
但它們能否獨立生存,能否帶來的營收讓人存疑。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平台似乎更多地局限在擴大品牌影響力上,幾乎沒有商業化的可能。
仔細分析也不難理解,畢竟,報業集團、電視台的單個新媒體通道所聚集的用戶數量十分有限,各自的用戶屬性也不同。這也就意味著,沒法統一進行商業化,畢竟每個新媒體渠道的受眾不同;也不能分別進行商業設計,高成本的商業方案設計與淺層次的用戶價值挖掘會顯得得不償失。
因此,北京電視台“雲平台”的建設才有了解釋和意義,它能實現這樣一個功能:在不同的新媒體渠道,有用戶使用,就能留下行為偏好和痕跡,據此分析出需求信息,係統再將與之匹配的內容發送到不同的終端——這些發生在瞬息之間,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信息的數據處理都可以借助雲計算來完成。
“雲平台”可以起到總流量池的效果,相當於散落在互聯網不同角落的用戶都是BTV的用戶,積少成多,形成規模化效應,可以統一進行商業化設計。然後再靈活根據用戶屬性,分別推送內容到不同的終端。
由此,用什麼樣的內容去適配什麼樣的終端、什麼時間與場合推送怎樣的內容去怎樣的終端也就有了答案。商業變現、幫助電視台改進產品設計、強化客戶關懷、增加粘度都是雲平台之上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以往的廣播電視傳播中,用戶看得到內容,但內容看不到用戶,也就是說,對所有追逐內容的用戶來說,產出這個內容的電視台不一定能抓住他們。雲平台的思路就是,廣撒網,在互聯網這片汪洋之中,分散在各個浪花的用戶,即便數量再小,也盡可能多地抓住它們,留住它們,成為自己的用戶。
應該說,這樣一朵既能聚少成多,對每位用戶也都精耕細作的“廣電雲”一定是電視台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