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互聯網“+”擊之下的電視業(1 / 3)

互聯網“+”擊之下的電視業

文化映像

作者:李雪

廣告金主流失,電視開機率下滑,主持人屢屢出走,麵臨互聯網的來勢洶洶,被“+”之下,電視台各出何招?

閉環被打開,狼來了

電視業屢屢傳來壞消息。

首先是收視人群縮水。根據電視廣告谘詢機構“視揚顧問”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省級、市級、衛視、央視四頻道組收視率無一例外同比下滑,央視、衛視均下滑嚴重,分別是6.3%和6.6%。

其次是廣告收益萎靡。電視廣告投放總量出現了近年來的首次負增長,一季度電視廣告刊例同比下滑5.5%,央視一季度廣告投放時長同比跌了22.5%。

再有,主持人才也在流失。從“台柱”級別的董卿、李詠,到最近的張泉靈、郎永淳,主持人出走央視的消息接踵而來,並且其中相當一部分“跳”往了互聯網。

“互聯網+”之下,未來的電視業,不再是電視台的天下。

今時不同以往。在以前電視的黃金年代,電視台製作節目,通過信號傳到千家萬戶,就完成了一個媒體的閉環傳播。老百姓看了,有收視率,電視台就有了廣告收入。而今天的問題是,“從東方明珠發出的信號,到老百姓家裏麵,中間出現了各種傳輸通道,有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有OTT(互聯網電視業務,例如國內的小米機頂盒、愛奇藝盒子等),是通過互聯網傳送的,中間還有電信的運營機構、移動的運營機構,不再是有線網絡公司一家。用戶終端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在電視機前,而是在公交上、地鐵裏,用手持終端。”前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SMG)總裁黎瑞剛語。

如他所說,在這個多屏互動時代,人們娛樂方式變了。最便利、最隨心掌控的設備最受青睞,逐漸在取代傳統的觀看設備,由此,電視開機率、收視率下滑成為必然。與此同時,互聯網視頻巨頭紛紛發力,不但開始自製節目,意圖在內容產業上分一杯羹,對電視業來說更具威脅的是,當這些互聯網企業把觸角伸進智能機頂盒、互聯網電視等硬件終端領域,開始搶占家庭娛樂入口的時候,電視業的危機是真的來了。

對廣播電視來說,入口被搶,渠道被占,後果很嚴重——平麵媒體、唱片公司的現狀都是極好的例證:當高品質音樂實現了在線播放和下載的時候,互聯網成了人們獲取音樂主要渠道,而內容提供方唱片公司則完全失去了議價能力,在版權費上隻能任人宰割。

同樣的道理,在這場發生在客廳的戰役中,一旦失去渠道,淪為內容提供商,電視台將失去話語權,到時就像黎瑞剛所言:“閉環被打開了,你不控製用戶那個界麵的時候,價值被大大稀釋。”

獨播的雙刃劍

當然,電視業也沒有坐以待斃,麵對互聯網的來勢洶洶,可謂各出其招。

我們不妨從湖南衛視說起。

2014年4月,湖南廣電宣布其“芒果獨播戰略”,幾大王牌綜藝、電視劇隻在旗下視頻平台“芒果TV”上播出,不再將版權分銷給“愛奇藝們”。盡管過去兩年湖南衛視節目版權的“互聯網價”始終處於行業高位,光是將《我是歌手》第二季獨播權銷售給樂視網,就淨賺了5000萬。但在當下,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和電視劇往往在移動互聯的平台上充當了類似“入口”的作用,具有很強的導入流量的效應。因此,對於想打造平台的湖南衛視來說,“獨播”邏輯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