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聯合 翰墨詩書傳胸臆(2 / 2)

章草出現於東漢後期,是隸書向八分、行書、草書過渡時的一種書體,既有隸書、八分的痕跡,又有草書的意趣,字字獨立不連,活潑不失厚重,稚拙但不掩流美。與其他字體相比,章草呈現出一種動態的、不成熟的樣貌,因此,更豐富多變,不同章草書家寫出的風貌差異很大,這來自於作者的審美、性情和學養的體現。

陳聯合信奉“師心不師跡”,對《平複帖》、《月儀章》、《出師頌》、《豹奴帖》等章草法帖曾經反複臨寫、研究,但並不拘泥於“形似”,即在形態上多麼高古與稚拙,而是力圖在雅俗共賞中傳達出神采韻致與人文關懷。

陳聯合的章草帶有濃厚的二王行草的味道,去掉了古代章草塌扁的感覺,追求一種精到利落與下筆的沉著痛快。西中文評價他的章草“富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就以他曾經被歐陽中石收藏並稱讚“章草好,章法好,內容好”的作品《五福》來說,右側主題字大大的“福”字用筆遒勁凝重,渾厚但不失雅致,而左側的小字更是流暢俊雅,文氣又寫意。雖然是章草所作的書法,但著實典雅,達到高度均衡、和諧的視覺美。

這樣的一幅作品,應該說,是非常符合時代審美的。在內容上,從經典的“福”字主題,到左側幾行字選取張潮《幽夢影》中“有功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的文句,對“何為福”進行了闡釋;而在筆墨上,更是帶著一派文氣的章草寫於紙上,審美親和力十足。這也讓高雅的書法藝術非常容易地拉近了與普羅大眾的距離,從而讓雅與俗都能共賞達觀的筆墨趣味與人文情懷。

書寫自心性

之所以常常寫出這樣美學與精神俱佳的書作,來自於陳聯合口中書法創作的“理智與情感”。

所謂“理智”,他解讀為書寫習慣與功力。

除卻多年的積學深厚不說,在方法論的書寫習慣上,陳聯合強調“一筆三折”:即起筆慢,行筆快,收筆有交待。把每個字當作一個生命完整處理好,即便是一個點也要有起、行、收三個動作。按他的話說,這樣寫出的字就不“柴火”,更潤了。

其次,在每次創作之前,他都要做足功課。就拿他最近應總參測繪導航局之請,以北鬥衛星係統為主題的詩書作品《北鬥頌》為例,在頗為艱辛地創作完詩歌之後,到了書法創作環節,他要先做筆墨的功課。

在他向記者展示的一張紙上,《北鬥頌》正文周圍密密麻麻地寫下了同一字的不同寫法。“比如‘盤’、‘環’、‘夢’等需要做不同的字體變化,要引經據典,從古人的富礦中尋找”,對他來說,從經典的帖子中挖礦,不僅能保證每一字都有出處,不出錯,而通過考量字與字之間的匹配,大小的變化,還可以避免“都是英雄人物沒法處理”的情況發生,讓字符之間和諧有度。

此外,在創作過程中,書寫的節奏也要時刻變化,章草字字獨立不連,因此對節奏的要求十分高,有所變化更能讓作品從視覺上豐富起來。

而相對於“理智”,創作時的“情感”也非常重要。

書者,如也。書法是反映創作者狀態、喜怒哀樂最直接的藝術。對陳聯合來說,字是寫心又寫性,內心是不是能沉澱下來十分關鍵。

和很多書法家一樣,他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寫字,這既是出於日間忙碌於各種事物的使然,也有夜間內心更沉靜的原因。在進行創作之前,他常常會再臨一臨帖,找找感覺,在和古人對話的過程中,積氧充電,借來氣息。

如此既從古人經典中挖礦,又在精神上充分注重與古人對話,還常常自撰詩文抒情達意,不難想象,陳聯合正是在這樣的創作中,讓書載道,內在情懷完美地外化成為宣紙上的一幅幅頗具神采的筆墨。

藝術簡曆

陳聯合 字子恒,生於1955年10月,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為海軍電視中心原主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媒體聯誼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國際交流委員委員,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書法藝術委員會副主任。2012年被評為首屆“當代30位最具學術價值與市場潛力的書法家”。

書法精於章草兼擅多體,曾獲國家文化部群星獎,全國蘭亭杯書法邀請賽一等獎,國際賽克勒杯書法大賽銀獎等,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央政法委、軍委大樓、李大釗紀念館等多家名勝、機構收藏或石刻木刻。

主張書以載道,書文並舉。曾獲2005年全軍首屆軍營征聯一等獎。著有《當代書法名家精品賞析——陳聯合書法作品卷》、《陳聯合詩詞楹聯書法》等,詩詞楹聯書作入選百餘部典籍書刊。應邀在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硬筆書法學寫三字經》、《章草三字經》、《楹聯書法電視講座》,光盤同時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