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必然性(3 / 3)

3.經濟一體化組織出現多層次性和交叉性

在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經濟一體化的成員往往出現相互交叉和重疊現象。一體化組織內部形成了若幹較小範圍的次級區域經濟組織,形成層層重疊;不同一體化組織之間又形成環環相套。有些國家同時是幾個次級區域組織的成員。歐共體內曾同時存在荷、比、盧經濟聯盟。美國既是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籌組泛美自由貿易區,又是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還在主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目前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文萊、智利、秘魯等同為APEC成員,又同為TPP談判國。澳大利亞不僅與新西蘭達成一體化協定,參與亞太經合組織,還與印度、南非等國協商籌組自由貿易區。

4.經濟一體化地理空間空前擴大

從歐美國家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所簽訂的貿易協定發展趨勢上看,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參與經濟一體化中選擇了自由貿易區的形式,一體化組織的發展越來越多地超越了地域的界限。目前,據不完全統計,WTO幾乎每個成員都加入了一個以上的自由貿易區。而且這些自由貿易區協定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跨地區跨大洲的國家(或地區)之間簽署的,出現了泛洲性或跨洲的經濟一體化組織。歐盟準備繼續東擴和南擴,把整個歐洲統一在歐盟的旗幟之下,形成有30多個成員國的泛歐洲聯盟。亞太經合組織在短短的幾年內也一再吸納新成員,包括了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拉美和大洋洲的成員。美國主導的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即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目前已有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文萊、智利和秘魯等11個成員國加入談判。

5.經濟一體化各成員間合作與競爭關係將長期存在

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和趨勢。在此過程中,國家利益與集團利益的矛盾,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以及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各區域集團在貿易上對外部市場都有很大程度的依賴,所以,區域集團成員具有排他性,但也不可能采取全封閉政策。其發展實踐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獲得最大的利益,一方麵,各國不得不加入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另一方麵,由於各國之間多多少少存在著一些政治與經濟利益的矛盾,不可避免地會進行利益競爭和政治鬥爭。當然,其競爭一般是良性、共贏的,合作是主流,各國將在合作與競爭中把握發展機遇,共生與共發展。

6.經濟一體化的製度化和規範化良性循環機製逐步形成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進程中,存在許多矛盾和摩擦,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與摩擦。發達國家在經濟政治實力上處於強勢地位,在規則的製定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主導地位。但發展中國家為了自身經濟的發展,正積極參與經濟一體化,並通過對話與談判,彰顯自身存在,推動經濟一體化機製的完善,以形成一個製度化和規範化良性循環機製,維護自身的利益。

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順應了締結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各國貿易合作的主流,經濟一體化地理空間不斷擴大、一體化組織出現多層次性和交叉性、製度化和規範化機製逐步形成等新趨勢,有助於中國和中亞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建立統一的大市場,優勢互補,聯合協作,連接並形成一個利益命運共同體,實現共同的繁榮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