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和措施(3 / 3)

其次為方案二、三,兩者模擬結果相差不大。方案四的模擬結果也恰好驗證了在設計方案時的設想,即在糧食供應持續緊張情況下,通過較早地吞進來限製價格下滑而起到促進糧食生產與進口的作用,以及通過推遲吐出起到適度限製糧食消費的作用,這樣能發揮儲備糧的宏觀調控作用。在方案三的儲備調節方式下,各品種和總體糧食的過剩吞入儲備量明顯較其它方案要低,稻穀、小麥、玉米的過剩吞入儲備量分別為4664萬噸、4059萬噸、1704 萬噸,分別占總體糧食過剩吞入儲備量10472萬噸的45%、39%、16%。

在“極端儲備能力”方麵,無論是分品種還是總體上,方案三的模擬結果都是最優的。極端儲備能力變化趨勢與過剩吞入儲備的變化趨勢基本相同,這主要是因為極端儲備能力是應持有儲備與過剩吞入儲備之和,而各品種的應持有儲備在各方案下的模擬結果變化不大,這就導致了極端儲備能力的變化主要由過剩吞入儲備的變化來反映。

(五)模擬結果的對比分析

第一,國家沒有必要完全抹平糧食生產的任何波動。在方案一的模擬下,各品種和總體的儲備規模都很大,從而要承擔很大的糧食儲備及相關成本,相應地增加較大的財政負擔。實際上這是不必要的,因為國家對產量波動完全幹預,會使市場價格失去對供需的調節,對下一年度的生產安排會有誤導作用,商業糧食企業就不會為套利而進行庫存,從而降低周轉儲備水平,用糧企業的庫存也會減少甚至不留庫存。

第二,在不同的糧食生產形式下要采用不同的儲備調節方式。當糧食產量波動比較平穩時,采用對稱的調節方式所需要的儲備規模較低;而在糧食連年豐收導致供應持續過剩時,采用較早吐出和推遲吞進儲備糧的不對稱的調節方式較對稱調節更能降低儲備規模;在糧食連年歉收導致供應持續緊張時,采用較早吞進和推遲吐出儲備糧的不對稱的調節方式較對稱調節更能降低儲備規模。

第三,國家儲備糧應確定合理的儲備品種結構。在糧食供給持續過剩時,若糧食增產超過2.5%則吞進,若糧食減產超過1.5%則吐出,稻穀、小麥、玉米的應持有儲備量分別占總體糧食應持有儲備量的45%、39%、16%左右較為適宜。

第四,綜合比較,“十一五”期間內,中國政府儲備糧總量按照上述方案四更為合適,應該控製在11000萬噸(2200億斤)左右為宜,其中,稻穀、小麥、玉米分別占36%、42%、22%左右;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政府儲備規模分別占中國政府儲備糧總量的60%和20%。

三、主產區、主銷區政府儲備糧的合理結構

從實際情況來看,糧食儲備與糧食產量也是密切相關的,即糧食庫存仍然集中在主產區。13個糧食主產省(區)庫存占全國總庫存量的70%,而北京等7個主銷區省市的庫存占全國總量不到10%,遠低於當地的實際消費量。

(一)全國糧食供求與儲備總體情況分析

從2000年以來國內糧食供求情況分析,2000年至2004年,累計糧食總產量為227210萬噸。穀物、穀物粉及大豆累計淨進口量為3250萬噸,年平均糧食有效供給量為46050萬噸。而1995年至1999年這五年累計糧食總產量為248600萬噸,年均產量達到49720萬噸;穀物、穀物粉及大豆累計淨進口量為2600萬噸,年均淨進口量為520萬噸,年平均糧食有效供給量為50240萬噸。

有分析表明(高啟傑,2004),2005年全國糧食需求總量為43702萬噸,到2010年全國糧食需求總量預測值為48229萬噸。結合中國糧食有效供給量,目前中國年度糧食需求量大約在47000萬噸左右。

就糧食儲備品種地區結構而言,玉米庫存集中在黑、吉、遼、內蒙古、冀、豫、魯七省區,大豆集中在黑、吉、遼、內蒙古,稻穀集中在長江流域和兩廣地區。從數量上來看,稻穀庫存量占全國庫存量不足1/4,而大米的消費量則占口糧消費量的40%左右。

(二)主產區現狀

1.政府儲備糧的構成

2001~2004糧食年度,主產區中央儲備糧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9.41%、71.05%、70.51%、70.31%;地方儲備糧分別占全國總量的40.84%、39.11%、40.30%、45.41%;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62.99%、62.68%、61.89%、61.88%。

2.存在的問題

——糧食生產資源不斷減少。調研表明,主產區耕地減少的速度在近5年之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環境汙染和農民非科學使用化肥,耕地質量也在下降;水資源短缺且水質惡化;主產區的人口也有較快的增長。

——糧食供應存在結構性短缺。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國民膳食結構更加多樣化、營養化、科學化,飼料用糧將成為糧食消費增量中最主要的部分。從長期來看,國內糧食生產將越來越難滿足對糧食的這一需求,糧食安全麵臨壓力。

——糧食儲備成本高,財政壓力大。由於設備陳舊、不配套、交通設施不完善、運輸收費不合理等諸多客觀原因,主產區糧食儲備成本過高,不僅增加了中央儲備成本,同時也對當地政府的財政增加了不少壓力。

——糧食物流體係尚待健全。供應鏈管理理論揭示了從產後到消費的統一整合的鏈條,最節省成本,效率最高,利潤最大。但是由於產區之間、銷區之間以及產銷區之間的區域分割,目前中國統一糧食市場的建立尚需時日,這也導致中國糧食安全問題不斷出現狀況。

——糧食儲備布局不盡合理。在1998年之後的三批糧庫建設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糧庫的布局、倉型、選點等出現了不少問題,因此應該及時調整布局,優化結構,形成合理科學的糧庫布局。

(三)主銷區現狀

1.政府儲備糧的構成

2001~2004糧食年度,主銷區中央儲備糧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2.61%、12.84%、12.31%、12.29%;地方儲備糧分別占全國總量的34.80%、34.52%、35.81%、34.08%;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量之和分別占全國總量的17.60%、18.52%、19.01%、19.66%。

2.存在的問題

——儲備糧規模太小。前已述及,威脅糧食安全的重要區域就是可能發生“天災、人禍”的糧食主銷區。一般來說,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儲備糧規模越小,而往往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大,人口總量多,給中國糧食安全帶來深重隱患。這固然有地方與中央政府博弈的原因,但是各級省(直轄市)政府也應該對本轄區的糧食安全負有責任。

——倉容緊張。倉容緊張已經成為主銷區普遍的現象,不僅表現為原糧政府儲備,也表現為貿易糧的政府儲備。貿易糧的政府儲備量過低,直接影響城鎮的糧食安全。

——難於購到質優價廉的糧食。隨著糧食市場的全麵放開,每到輪換新糧入庫,銷區儲備糧庫難於找到質優價廉的原糧。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參與糧食收購的群體增多,糧食流通環節在減少;二是農戶對收獲的糧食不願花更多的精力進行除雜去水整理,坐觀糧價上漲後再出售。

(四)主產區、主銷區的政府儲備糧的合理比例關係

1.影響政府儲備糧構成比例的因素

——糧食消費量。糧食消費量與儲備糧數量正相關,也就是說,糧食消費量越大,糧食儲備量就應該越高。一般來說,糧食消費量與人口、生活水平、飲食結構、消費習慣等相關。人口越多,消費量越大;生活水平越高,口糧消費量越小;飲食結構與消費習慣則決定了糧食消費結構,如南方人喜好大米,而北方人更喜歡麵食。

——糧食產量。正常年景的糧食產量與儲備糧數量負相關,也就是說,常年糧食產量越大,儲備糧數量可以越小。

——糧食物流狀況。糧食物流狀況包括交通運輸條件、物流通道暢通程度、物流費用、物流信息化程度以及糧食物流設施狀況等。顯然,以上條件越好,糧食儲備量就可以越小。

——自然條件。各地區不同的氣候、天氣、耕地等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糧食儲備的成本等經濟因素。冬天越長,自然條件下儲備的費用越低。從這個因素來看,儲備糧儲備在北方主產區更有利。

——政策措施。對糧食生產、消費、進出口、加工、儲備等方麵的政策措施,無論是中央政府製定執行的,還是地方政府製定執行的,都不可避免地對糧食儲備量產生重要的影響。

——其他因素。如儲備體製的變化、城市化程度、地區緊張局勢等。

2.政府儲備糧的合理比例關係

短期內以上因素很難發生根本性改變,因此,糧食主產區、主銷區和產銷平衡區的政府儲備糧的構成比例基本上會維持穩定狀態。

如上所述,從2001年以來,主產區政府儲備(含中央儲備與地方儲備)糧的比例占全國儲備糧總量的60%(中央儲備糧占其中的70%,地方儲備占30%),主銷區占20%左右(中央儲備糧占其中的15%,地方儲備占35%),平衡區占20%左右(中央儲備糧占其中的15%,地方儲備占35%)。儲備糧品種以當地種植的主要糧食為主,兼顧貿易糧和加工轉化消費糧。

3.糧食儲備結構與糧食物流的關係

顯而易見的是,糧食儲備特別是中央儲備糧如果主要集中儲備在主產區,那麼糧食物流路徑有鎖定(Locked)的可能。即:糧食物流量主要是由糧食主產區流向糧食主銷區。具體來說,“北糧南運”趨勢不僅不會得到改變,反而會得到進一步強化。從華北、東北、華中北部經東部沿海水路、京滬鐵路、京廣鐵路、京九鐵路、長江向華南、東南地區呈扇麵運輸糧食的格局仍然是“十一五”期間糧食物流的主體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