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和措施(2 / 3)

7.促進糧食現代物流的技術進步和技術裝備的標準化

要繼續支持和鼓勵糧食現代物流技術和裝備的研究、開發、推廣,建立綜合的技術平台和技術中心,鼓勵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進一步製訂和完善糧食倉儲、運輸、裝卸、包裝的技術規範和產品標準,規範糧食物流裝具,努力減少物流過程中的損失損耗。

8.注意糧食物流環節及上下遊的協調配合

一是重視糧食物流設施與加工、檢測、信息化項目建設之間的銜接。要在建設糧食物流設施的同時,注意協調好與糧食加工設施建設的關係,並在糧食物流的各主要環節,建設相應的糧食檢驗檢測設施和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項目,提高糧食物流信息化水平,確保物流設施建成後充分發揮效益。二是注意提高成品糧的運輸、接卸和倉儲能力。隨著糧食主產區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化、發展糧食產地加工,大米、麵粉、澱粉等成品糧的運輸份額將不斷增加,物流設施和運輸方式要適應這種變化的要求,注意提高成品糧的運輸、裝卸和倉儲能力。

中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根據糧食產量、播種麵積等指標可以劃分為13個糧食主產區和7個糧食主銷區,其他省區為糧食產銷基本平衡區。

一、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的含義與界定

(一)關於糧食主產區

糧食主產區是指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地區,按播種麵積、糧食產量和提供的商品糧數量確定,包括河北、河南、黑龍江、吉林、遼寧、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內蒙古、山東、四川、安徽13個省區。

13個主產區占全國土地麵積約為1/4,糧食作物播種麵積占全國糧食作物播種麵積的1/2以上,糧食產量占到全國總量的70%以上,2005年糧食收購量占全國總量的94%。但是,隨著各省區經濟結構的變化,遼寧、山東的糧食商品量呈現出遞減的趨勢。所以,穩定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使之動態穩定化,是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

有研究表明(郭淑敏等,2006),糧食總產量與糧食作物播種麵積、糧食單產、耕地麵積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關,相關性依次遞減。而糧食總產量的提高主要是由於糧食播種麵積的增加和糧食單產的提高,糧食作物播種麵積直接製約著糧食總產量,二者不但變化趨勢一致,而且糧食播種麵積對糧食總產量的製約程度達到了極顯著的正相關性。

(二)關於糧食主銷區

糧食主銷區是指那些人多地少、糧食自給率低、糧食產需缺口較大的地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以及海南7個省市。

糧食主銷區的基本特征是:耕地資源短缺,糧食增產潛力小,糧食缺口大;糧食供給的對外依存度高,市場風險加大;市場機製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越來越大;城市化進程中流動人口的增加將增大糧食安全的壓力;糧食儲備量少而且品種也較為單一,尤其是南方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區更是如此;儲備糧庫設備、倉型落後且管理水平不高;糧庫布局亟待優化,規模急需擴大。

7個主銷區的糧食產量約占全國總量的10%,糧食自給率僅為40%左右。並且,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主銷區糧食自給率還會呈現繼續下降的趨勢。實踐已經表明,中國糧食安全的威脅來自於糧食主銷區;其中自然因素(天災)是糧食安全威脅的基礎,市場經營風險(人禍)是糧食安全威脅的導引。

二、政府儲備量的數量及其結構決定

1984~2003年,中國人均占有糧食水平波動很大。20年中的人均占有糧食水平,最高414公斤(1996年),最低334公斤(2003年);達到或接近400公斤的年份有6個(1984、1990、1996~1999年);14個年份在330~390公斤。

(一)政府儲備糧的含義

政府儲備糧是指考慮到各種折扣因素和外部環境的變化,用於調節糧食供求,穩定糧食市場,以及應對重大自然災害或者其他突發事件等情況的實際儲備的糧食。

(二)關於糧食儲備製度

中國的糧食儲備製度分為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地方儲備建立和發展較快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4~2000年,“米袋子”省長負責製的推行為穩定糧田麵積、產量、庫存,靈活運用地方糧食儲備調節,保證糧食供應和糧價穩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各省份相繼建立和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

第二個階段是2001~2003年,北京、上海、天津等七個主銷區省市放開了糧食購銷市場,隨後一些產銷平衡地區和主產區內的部分地區也開始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為此,中央要求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的地區必須增加和充實地方儲備,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

第三個階段是2004至今。近幾年,各地特別是主銷區省份,地方儲備數量增加較多,目前全部地方儲備量已占整個糧食儲備的30%左右。總的看,地方糧食儲備製度建立以來,對確保區域性的糧食安全,減輕中央對糧食的財政支出壓力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從製度本身和運行的情況看,效果並不理想。中央儲備和地方儲備的各自利益導向容易產生矛盾,影響儲備糧調控作用的充分發揮。糧食供應緊張時,地方政府考慮的不是拋售地方儲備糧平抑市場,而是為了確保地方糧食安全增加和補充地方儲備糧庫存(如1993年和1994年的情況),加劇糧食市場的緊張。相反,糧食供給充足時,地方政府為了減少自身的財政支出,考慮的是盡量減少地方儲備糧(如1996年和1997年的情況)。地方儲備的這些逆向操作行為,不但不能發揮好糧食儲備宏觀調控的作用,反而影響中央儲備糧的調控效果。在糧食市場化過渡時期,由於糧食市場體係還不健全,各地要保留和增加一定數量的地方糧食儲備,以應付區域性的糧食市場波動。

(三)政府儲糧決定:數量—結構—品種法

第一步,確定儲備糧的合理數量(規模);第二步,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糧食耕種條件、人口數量與結構、產業結構比例關係、生活水平及習慣、交通運輸條件、自然災害頻率、國際糧食市場等)確定產區與銷區的糧食庫存比例結構;第三步,根據產業結構變動和區域發展趨勢確定產區與銷區的糧食庫存品種及其數量。

1.糧食庫存數量:算術平均數法

基本方法是利用現有的兩周期儲備糧模型與兩目標儲備模型得到的糧食儲備總量進行算術平均。

兩周期儲備糧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在確定目標的基礎上,預測最佳的糧食儲備量,以達到必需的糧食安全水平和較小的價格波動幅度,既要考慮經濟效益目標又要考慮糧食安全目標。

兩目標儲備糧模型把糧食安全作為主導目標,儲備規模越大,糧食安全程度就越高,但為此支付的成本也就越多。所以模型有兩個目標:最大糧食安全和最小的糧食儲備規模。

將以上兩種方法計算的糧食儲備量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即得到中國糧食儲備總量。

2.糧食儲備結構:曆史綜合測定法

根據1980年~2005年主產區、主銷區人口數量比重、恩格爾係數、產業調整變化等指標計算糧食庫存結構變化,就得到每一產區和每一銷區的糧食儲備量;加總所有產區的儲備量,可以算出產區的合理儲備量;銷區的合理儲備量同理亦可得到。

3.糧食庫存品種:產需差額法

基本思路是,根據(2)確定的合理儲備總量、各地區各糧食品種占糧食消費量比重的變化、各糧食品種的波動係數,確定各糧食品種在銷區和產區的合理儲備規模。

(四)實證計算模擬結果

用1980年~2005年的數據根據趨勢回歸得到未來各年的各糧食品種的儲備數據。設定四個方案,並對模擬結果進行比較。

方案一:糧食產量發生任何波動,國家都要進行幹預。

方案二:當糧食增產超過2%時進行儲備吞進或吐出,對2%的範圍內,國家不加幹預。這種設計主要是基於一種經驗:糧食的價格彈性一般為0.25%,與2%產量波動相對應的價格波動為8%,一般能為社會接受,即不至於造成社會不安定現象。

方案三:當糧食增產超過2.5%時進行吞進,而當糧食減產超過1.5%時進行吐出。這是對消費者和生產采取不完全對稱的糧食吞吐方式,這樣設計是為了在一定的波動幅度內,借助於縮小糧食供小於求的波動幅度,即較早地吐出防止價格上漲,來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利益;借助於擴大糧食供過於求的波動幅度,即推遲吞進來防止出現糧食過剩和大量進口糧食的情況,以便更好地達到保障糧食安全與成本合理的雙重效果。在糧食供應持續過剩情況下,它能有效發揮國家儲備糧的宏觀調控作用。

方案四:這種設計與方案三恰好相反,通過較早地吞進(增產1.5%)來限製價格下滑而起到促進糧食生產與進口的作用,以及通過推遲吐出(減產2.5%)起到適度限製糧食消費的作用。在糧食供應持續緊張情況下,它能有效發揮國家儲備糧的宏觀調控作用。

我們對不同方案下各品種的“應持有儲備”、“過剩吞入儲備”和“極端儲備能力”分別進行分析,以便更清楚地掌握不同的儲備調節方式與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之間的對應關係。在“應持有儲備”方麵,四個方案對各品種應持有儲備的模擬結果相差不大,但對總體的模擬結果相差較大。方案一模擬的結果最高,其總體糧食的應持有儲備規模達到16130萬噸,較最優方案四模擬的總體規模高5149 萬噸。在四個方案中,無論是分品種還是總體上看,方案四模擬推算的應持有儲備規模數都最小,在該方案下稻穀、小麥、玉米的應持有儲備量分別為3950萬噸、4653萬噸、2378萬噸,分別占總體糧食儲備量10981萬噸的36%、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