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說:“我始終強調擴張要積極,但財務一定要保守,這兩個是相互製約的、矛盾的東西,但如果找到平衡點,會讓企業健康發展。”
希望集團發展至今,始終靠自有資金實現滾動發展,這種操作方式有它相對風險較小、壓力較小的一方麵,但另一方麵也存在著發展速度稍嫌緩慢、步子放得不開的問題。希望集團一直保持著“低負債率”發展,主要原因在於企業高速發展過程中,現金流依然保持良好狀態。
新希望集團的資產負債率始終保持在25%左右,2001年中期隻有17%;短期償債能力也一直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中期流動比率為4.43,速動比率為3.69。公司在1997年短期借款為773萬元,1998年為0,1999年為731萬元,2000年現金流較緊張,短期借款擴大為5672萬元,2001年中期為664萬元。這一組數字顯然與目前國內大部分上市公司上億元的貸款迥然相異。按照西方財務理論,隻要投入項目的資金報酬率能大於債務的資金成本,剩餘的收益都歸股東所有。所以從股東價值最大化這個角度講,西方資本市場更偏向債務融資,而不是股權融資。“新希望”過度穩健一方麵說明公司過於保守,另一方麵也說明公司還沒有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
劉永好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劉永好開始創業時沒有資金,希望銀行能為他們貸款,可是卻未成功。從此以後,劉永好盡可能地避免從銀行貸款。所以,現在劉永好擔任副董事長又是大股東的民生銀行,把業務對象主要定位於中小型企業或許就有這方麵的原因。不過,其實對銀行的些微不滿不過是希望集團和新希望集團保持“零負債”的小部分原因。重要的一點在於劉永好的穩健風格,他不會去做明顯力所不及的事。一次別人問劉永好會不會投資汽車業,劉永好肯定地說:“還沒有這方麵的考慮,我們的財力和技術體係不支持我們進入汽車製造行業。汽車行業以前相對壟斷,現在冒出來的企業還相對弱小。當人們的吃、穿、住都解決的情況下,這一行也大有文章可做。我認為這是個大產業,前景也不錯,但‘新希望’現在不會進入這一行業。”他在做任何一項投資之前都要仔細地分析、論證,在確保項目切實可行並且資金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劉永好才會進行開發。這樣審慎的而不盲目托大的投資態度,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企業內良好的資金流動。
現在劉永好積累了大量現金,去做大項目時也會和銀行配套資金結合起來,但是劉永好認為如果做大項目僅靠銀行資金是有風險的。任何一個產業保持流暢的現金流至關重要,而有些企業膨脹太快,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銀行貸款上,是很危險的。
劉永好在一次談話時說:“我們是‘農’字號企業,要在比較效益較低的飼料行業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靠什麼?靠艱苦創業,我們具有相對競爭優勢,這使我們的成本比較低。當初我們沒錢,要花錢,銀行不給貸款;現在我們有錢了,銀行要貸款給我們,我們卻不貸了。現在,我一到春節的時候就躲,躲什麼呢?躲工行、躲農行、躲建行,躲所有的銀行,他們的老總都要請我吃飯。前年戴相龍行長到成都去,召開了一個座談會,會議主辦者告訴我會後有一個工作餐。我說:‘戴行長請吃飯我一定吃。’結果我去了。‘你負債率太低了也不是好事呀!’戴行長這麼跟我講。在釣魚台國賓館參加中國企業高峰會議的時候,戴行長發表了一個演講。下來以後,我碰見他,他又對我說:‘你幹得不錯呀!好,看來你是對的。’大概是在東南亞金融風暴前兩年,他對我說的‘負債率太低了不好’,而這一次他說:你負債率低看來是好事。看來我得到了我們金融界最高首長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