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另外的道路(本篇終章)(2 / 3)

目前正進行試驗的不育劑一般可分為兩類;這兩類在其作用方式方麵都是極為有趣的。第一類密切與細胞的生活過程或新陳代謝有關,即它們的性質與細胞或組織所需要的物質是極其相似的,以致有機體“錯認”它們為真的代謝物,並在自己的正常生長過程中努力去結合它們。不過,這種相似性在一些細節上就不對頭了,於是使細胞過程就停頓了。這種化學物質被稱為抗代謝物。

第二類包括那些作用於染色體的化學物質,它們可能對基因化學物質起作用並引起染色體的分裂。這一類化學不育劑是烴化劑,它是極為厲害的化學物質,能夠導致細胞強烈破壞,危害染色體,並造成突變。倫敦的徹斯特·彼蒂研究所的皮特·亞曆山大博士的觀點是,“任何對昆蟲不育產生效力的烴化劑也會是一種致變物或致癌物。”亞曆山大博士感到象這樣的化學物質在昆蟲控製方麵的任何應用都將是“極可非議”的。於是,人們希望現在的這些實驗將不是為了直接將這些特殊的化學藥物付諸實用,而是由此引導出其他一些發現,這些發現將是安全的,同時在它作用的昆蟲靶子上具有高度的專一性。

在當前研究中還有一些很有意義的路子,即利用昆蟲本身的生活特征來創造消滅昆蟲的武器。昆蟲自己能產生各種各樣的毒液、引誘劑和驅斥劑。這些分泌物的化學本質是什麼呢?我們能否將它們作為有選擇性的殺蟲劑來使用呢?考涅爾大學和其他地方的科學家們正在試圖發現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正在研究許多昆蟲保護自己免遭捕食動物襲擊所憑借的防護機製,並正在努力解決昆蟲分泌物的化學結構。另有一些科學家正在從事被稱為“青春激素”的研究,這是一種很有效力的物質,它能阻止昆蟲幼蟲在生長到一定階段之前發生突變。

也許,在開拓昆蟲分泌物領域中最立即有用的結果是發明了引誘劑,或叫吸引劑。在這兒,大自然又一次指出了前進的道路。吉卜賽蛾是一個特別引人入勝的例子。這類雌娥由於身體太重而飛不起來,她生活在地麵上或近地麵的地方,她隻能在低矮的植物之間撲動翅膀或者爬上樹幹。相反,雄蛾則很善於飛翔,它可以在由雌蛾體內一種特殊腺體釋放出的氣味吸引之下從很遠的距離之外飛來。昆蟲學家們利用這一現象已很多年了,他們辛辛苦苦地從雌蛾體內提取了這種性引誘劑。當時它被用於在沿著昆蟲分布地區邊沿地帶進行昆蟲數量的調查時誘捕雄蛾。不過,這是一種花費極大的辦法。且不管在東北各州大量公布的蟲害蔓延情況如何,實際上,並沒有足夠多的吉卜賽蛾來供人們製取這種物質,於是還不得不從歐洲進口手工來來的雌蛹,有時每隻蛹高達半美元的價錢。然而,在努力多年之後,農業部的化學家們最近成功地分離出了這種性引誘劑,這是一個巨大的突破。隨著這一發現而來的是成功地從海狐油組分中製備出了一種十分相似的合成物質,這種物質不僅騙過了雄蛾,而且它和天然的性引誘劑具有差不多同樣的引誘能力。在捕蟲器中放置一毫克(1/1000克)這麼一點點此種物質就足以成為一個有效的誘餌。

這一切遠遠超出了科學研究的意義,因為這種新的、經濟的“吉卜賽蛾誘餌”不僅可能會應用在昆蟲調查工作中,而且又可應用於昆蟲控製工作。一些可能具有更強引誘能力的物質現在正在試驗之中。在這種可能被叫做心理戰實驗的工作中,這種引誘劑是被做成微粒狀物質,並用飛機散布。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迷惑雄蛾,從而改變它的正常行為,在這種具有引誘力的氣味紛擾之下,雄蛾就本法找到能導向雌蛾的真正氣味的蹤跡。對昆蟲這種襲擊正在開展進一步的實驗,其目的是欺騙雄蛾,讓它去努力與一個假的雌蛾結成配偶。在實驗室中,雄性吉卜賽蛾已經企圖與木片的、蟲形物的和其他小的、無生命的物體交配,隻要這些物體適合於灌入吉卜賽蛾引誘劑就行。利用昆蟲的求偶本能使其不能繁殖的辦法實際上可用來減少被試驗的種群的殘留?諄是一個很有趣的可能性。

吉卜賽蛾餌藥是一種人工合成的昆蟲性引誘劑,不過可能很快會有其他的出現。現在正在對一定數量的農業昆蟲受人工仿製的引誘劑的影響情況進行研究。在海森蠅和煙草鹿角蟲的研究中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

現在人們正在試著用引誘劑和毒物的混合物去治理一些種類的昆蟲。政府科學家曾經發明了一種被稱為甲基丁子香酚的引誘劑,並發現它對東方果蠅和西瓜蠅是所向無敵的。在日本南部450英裏的波寧島上的試驗中,這種引誘劑被與一種毒物結合起來。將許多小片纖維板浸透這兩種化學物質,然後由空中散布到整個島群上去引誘和殺死那些雄性的飛蠅。這一“撲滅雄性”計劃開始於1960年;一年之後,農業部估算有99%以上的飛蠅被消滅了。象在這兒應用的這一方法看來已壓倒了殺蟲劑的老調宣傳而顯示出了自己的優越性。在這種方法中所用的有機磷毒物隻局限存在於纖維板塊上,這種纖維板塊是不可能被其它野生物吃進去的;況且它的殘留物會很快消逝,因而不會對土壤和水造成潛在的汙染。

不過,並不是昆蟲世界中的全部通訊聯係都是借助於產生吸引或排斥效果的氣味來實現的。聲音也可以成為報警或吸引的手段。由飛行中的蝙蝠所發出的連續不斷的超聲波(就象一個雷達係統一樣地引導它穿過黑暗)可被某些蛾聽到,從而使它們能夠免於被捕捉。寄生蠅飛臨的振翅聲對鋸齒蠅的幼蟲是一個警告,使它們聚集起來進行自衛。另一方麵,在樹木上生長的昆蟲所發出的聲音能使它們的寄生生物發現它們;同樣,對於雄蚊子來說,雌蚊子的振翅聲就象海妖的歌聲一樣動聽。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是什麼東西使得昆蟲具有這種對聲音分辨和作出反應的能力?這一研究雖然還處於實驗階段,但已是很有趣的了,通過播放雌蚊飛行聲音的錄音而在引誘雄蟻方麵得到了初步成功,雄蚊被引誘到了一個充電的電網上被殺死。在加拿大進行試驗用突然爆發的超聲波的驅趕效果來對付穀物穿孔蟲和夜盜蛾。研究動物聲音的兩個權威,夏威夷大學的修伯特·弗令斯和馬波爾·弗令斯教授相信,隻要能發現一把適當的鑰匙來打開現有的關於昆蟲聲音的產生與接收的大量知識寶庫,就可以建立起用聲音來影響昆蟲行為的野外方法。他們兩人因他們的發現而聞名於世,他們發現燕八哥在聽到它們的一個同類的驚叫聲的錄音時,便驚慌地飛散了;也許在這一事實中存在一些可能應用於昆蟲的重要道理。這種可能性對於熟悉工業的老手來說看來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為至少有一家主要的電子公司正準備為進行昆蟲實驗提供一個實驗室。

聲音也被作為一個直接有毀滅力的因素在進行試驗。在一個實驗池塘中,超聲波將會殺死所有蚊子的幼蟲;然而它也同樣殺死了其他水生有機體。在另一個實驗中,綠頭大蒼蠅、麥蠕蟲和黃熱病蚊子在幾秒鍾內可以被由空氣產生的超聲波殺死。所有這些實驗都隻是向著一個控製昆蟲的全新概念邁進的第一步,電子學的奇跡有一天會使這些方法變成現實。

對付昆蟲的新的生物控製方法並不隻是與電子學、伽瑪射線和其他人類發明智慧的產物有關的事情。這樣的方法中有一些已是源遠流長,這些方法的根據是認為昆蟲象人一樣是要害病的。象古時候的鼠疫對人一樣,細菌的傳染也能毀滅昆蟲的種群;在病毒發作的時候,昆蟲的群落就患病和死亡。在亞裏斯多德時代以前,人們就知道在昆蟲中也有疾病發生;蠶病曾出現在中世紀的詩文中;並且通過對蠶的這種昆蟲疾病的研究使巴斯德第一次發現了傳染性疾病原理。

昆蟲不僅受到病毒和細菌的侵擾,而且也受到真菌、原生動物、極微的蠕蟲和其他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命世界中的小生物的侵害,這些微小生命全麵地援助著人類,因為這些微生物不僅包括著致病的有機體,頁且也包括有那些能使垃圾消除、使土壤肥沃、並參與象發酵和消化這樣的無數生物學過程的有機體。為什麼它們不能在控製昆蟲方麵助我們一臂之力呢?

第一個設想這樣利用微生物的人是十九世紀的一個動物學家伊裏.梅契尼柯夫。在十九世紀的後幾十年和二十世紀前年期的整個期間內,關於微生物控製的想法在慢慢地形成。向一種昆蟲的環境中引入一種疾病而使這種昆蟲可以得到控製的第一個證據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出現的,當時在日本甲蟲中發現並利用了牛奶病,牛奶病是一種屬於杆菌類的孢子所引起的。正如我在第七章中已指出過的,在美國東部已在長期利用這一細菌控製的經典例子。

現在,人們把很大希望寄托在另一種細菌——薩林吉亞杆菌的試驗上,這種細菌最初在1911年被發現於德國薩林吉亞省,在那兒人們發現它引起了粉娥幼蟲的致命敗血症。這種細菌的強烈殺傷作用是借助於中毒,而不是發病。在這種細菌的生長旺盛的枝芽中,隨同孢子一同形成了一種對某些昆蟲,特別對象娥一樣的蝶類的幼蟲具有很強毒性的蛋白質的特別晶體。幼蟲吃了帶有這種毒物和草葉之後,不久就發生麻痹,停止吃食,並很快死亡。從實用的目的來看,立即製止吃食當然是有利的,因為隻要將病菌體施用在地裏,莊稼的受害馬上就停止了。含有薩林吉亞杆菌孢子的混合物現在正由英國一些公司使用各種商標名稱被生產出來。在一些國家正在進行野外試驗:在德國和法國用於對付白菜蝴蝶幼蟲,在南斯拉夫對付秋天的織品蠕蟲,在蘇聯對付帳篷毛蟲。在巴拿馬,試驗開始於1961年,這種細菌殺蟲劑可能會解決香蕉種植者所麵臨的一些嚴重問題。在那兒,根穿孔蟲是香蕉樹的一大害蟲,因為它破壞了香蕉樹的根部,使香蕉樹很容易被風吹倒。狄氏劑一直是有效地對付穿孔蟲的唯一化學藥物,不過現在它已引起了災難的鏈鎖反應。穿孔蟲現在正在複興。狄氏劑也消滅了一些重要的捕食性昆蟲,並且因此引起了卷葉蛾的增多,這是一種很小的、身體堅硬的蛾,它的幼蟲把香蕉表麵嗑壞。人們有理由希望這種新的細菌殺蟲劑將同時會把卷葉蛾和穿孔蟲都消滅掉,而又不擾亂自然控製作用。

在加拿大和美國東部森林中,細菌殺蟲劑可能是對諸如蓓蕾蠕蟲和吉卜賽蛾等這類森林昆蟲問題的一個重要解決辦法。1960年,這兩個國家都開始用商品化了的薩林吉亞杆菌製品進行野外試驗。一些初步結果使人受到了鼓舞。例如,在渥蒙特,細菌控製的最終結果與用DDT所取得的結果是一樣的好。現在,主要的技術問題是發明一種溶液,它能將細菌的孢子粘到常綠樹的針葉上。對農作物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即使是藥粉也可使用;尤其在加利福尼亞,細菌殺蟲劑已經被嚐試著應用於各種各樣的蔬菜上。

同時,另外一個也許不那麼引人注意的工作是圍繞病毒開展的一些研究。在加利福尼亞的長著幼小紫花苜蓿的原野上,漫山遍野都正在噴撒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在消滅紫花苜蓿毛蟲方麵與任何殺蟲劑一樣地具有致死能力,這種物質是一種取自毛蟲體內的病毒溶液,這些毛蟲是曾經由於感染這種極毒的疾病而死亡的。隻要有5隻患病的毛蟲就能為處理一英畝的紫花苜蓿提供足夠用的病毒。在加拿大有些森林中,一種對鬆樹鋸齒蠅有效的病毒在昆蟲控製方麵已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已用來代替殺蟲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