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或稱元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裏”(意即“汗城”)。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元大都不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還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以及戲劇中心。
元朝統治疆域十分廣闊,作為京師的元大都城,因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煙茂盛,商業經濟十分繁榮。據元人熊夢祥撰《析津誌》所載,元大都城內外的商業行市達30餘種。其中,米市、麵市、緞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窮漢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寶市)、柴炭市、鐵器市,皆在今北京積水潭北的鍾、鼓樓一帶,這是因為南方來的漕運船隻皆停泊在積水潭上的緣故。
大都鍾、鼓樓一帶是元大都最繁華的商業區,因這裏沿積水潭北岸是一條斜街,所以又稱斜街市。順承門內羊角市也是大都城內繁華之地,有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驢騾市、窮漢市,買賣奴隸的人市也在此處,其址大約在今北京西城區甘石橋至西四一帶。此外,和義門、順承門、安貞門外各有果市,中書省前有文籍市、紙劄市,翰林院東有靴市,麗正門外三橋、文明門丁字街、和義門外各有菜市。
大都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為當地產品外,很多商品來自全國各地。當時,海運大開,河運通暢,“川陝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徑抵輦下”,為大都城提供了豐富商品。這些商品中更多的是供達官顯貴享用的貂等珍貴皮毛,珠瑁等奇珍異寶,錦羅等高貴紡織品。
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述,在大都市場上做生意的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根據登記表明,用馬車和馱馬載運生絲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輛次。元大都城和境內外其他地區的這種經濟關係,也從一個側麵反映出其作為封建社會都城的經濟特點。
就建築學成就而言,元大都堪稱享譽中外的建築學藝術瑰寶。元大都城在技術方麵的主持設計與參與建設者,是來華穆斯林建築學家亦黑迭兒丁。這位建築學家運用中國傳統的建築學特色,結合世界上先進的建築學風格,設計出格局宏大、規劃嚴整,與自然和諧相融的元大都。參與元大都設計、建設的還有一大批專家、學者、能工巧匠。元大都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汗水的結晶,自1267年開工興建,至1285年建成,曆時18年。
元大都的經濟繁榮同開鑿通惠河密不可分。史書記載,當時元大都每年要從南方運進糧食百萬石以上,多時高達300餘萬石。在通惠河開鑿之前,糧食從水路運抵通州後,要轉經陸路方能抵達元大都城內。1292年,郭守敬指揮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從通州到元大都,他設計七座水閘,這七座水閘彼此相距約半公裏的地方,又設計有鬥門。郭守敬就是通過水閘和鬥門的關閉與開放,調節運河各段的水位高低,引導船舶順暢通過。工程竣工後,元世祖親自將這段164裏長的運河命名為“通惠河”。
通惠河是中國工程建設史上的傑作,其運用的巧妙方法與現在國外一些運河采用的技術基本相同。通惠河使用之後,前往大都的船隻可由沿海進入河道,以及由大運河,最後經通州直達元大都城內碼頭(即今天北京積水潭)。這是北京曆史上第一次由完全的內陸城市變成東方繁榮、昌盛的大港。
延伸閱讀
胡同
胡同是元朝的產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據說在蒙古語裏意思是指“水井”。有了胡同的分割與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遊牧民族安營紮寨的大軍營。難怪著名作家汪曾在散文《胡同文化》中讚歎道:“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裏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方位感強,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遺傳,他們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遊牧時,一般都要根據日出日落來辨認方向,才不至於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