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閆勤:引領教師向著“愛”的幸福出發(1 / 1)

閆勤:引領教師向著“愛”的幸福出發

封麵人物

閆勤,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全國優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蘇省勞動模範,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養對象,南京市基礎教育名家。主持省“十一五”重點資助課題《薪火相傳的愛:斯霞兒童教育思想發展中的課程校本化開發研究》研究成果獲南京市、江蘇省課題成果評比特等獎,獲國家級二等獎。

2004年2月,我接過了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這所有著百年辦學曆史的名校校長的接力棒。當時,縈繞著在我心頭的,除了淺淺的幸運感和喜悅感外,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我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引領南師大附小這一特定場域中的教師,向著“愛”的幸福出發,使自己的職業生涯與幸福同行呢?

以“愛”的幸福觀引領。一代宗師斯霞,把自己畢業的心血和智慧都獻給了她所鍾愛的教育事業,她的精神和思想成為南師附小曆史上一座永恒的豐碑。從斯霞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愛”的教育,其最高境界就是將教育當作幸福的活動,就是要超越生存和生活,從生命的境界體認教師這份職業。因此,我力求創造一切機會,努力讓教育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思想碰撞、心靈交流的過程,成為師生生命的展現過程。力求讓教師感受到:任何職業都需要奉獻,若能將工作當作幸福的事情,將職業與生活融為一體,將生命意義與職業意義聯係起來,他就會像斯霞老師那樣,不會從奉獻中感到有什麼缺失,就會從教師職業中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充實。

以“愛”的課程觀熏陶。不容置疑的是,教師的職業並不必然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感依賴於教師的積極創造,依賴於教師能否把他的個性與思想融入到相應的課程裏。我信奉“沒有圍牆的教育”、“教材不是唯一的教育資源”的課程觀,帶領教師一同創生了“基於童心,行於愛心,臻於生長”的“三色”課程。除了高質量地做到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外,還開設了包括閱讀銀行、思想方法課和形體課的“主色課程”,以及包括訪學護照、附小兒童節和俱樂部活動的“亮色課程”。在豐富多彩的課程實踐中,努力讓幹癟的課程變得豐滿起來,抽象的課程變得生動起來,統一的課程變得多元起來。當他們不是機械地重複教育內容,而是將周遭的一切都變成“給力”的課程後,教育活動對他才不再是被動的,外在的。當“冰冷的美麗”變為教師表達自己的信念、表白自己真情實感的“火熱的思考”時,率性而為的教師才會成為最幸福的“人”。

以“愛”的學生觀濡染。一般意義上,教育幸福來自於學生的成長,來自於師生一起共創教育的幸福。“愛”的教育中產生的幸福感又是更高層麵的,師生雙方相互感應、不斷激蕩,慢慢消解中介隔離,最後達到同悲共歡的融合境界。“臻於生長”理念引領下的南師附小課堂,在努力促進孩子的自己生長、自然生長和自由生長;崇尚“以研立學、因學而教”的附小課堂,台上的如癡如醉,台下的難舍難離,讓課堂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情感場和完整的“體驗鏈”。在“愛”的教育語境中,教育本身就是創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有機統一,教育行為就是教育的樂趣和動力,就是對教育最圓滿的評價。

以“愛”的角色觀體認。教育要向人還原,向人的生命存在還原,“愛”的教育呼喚這種還原,呼喚教師實現從“角色自我”到“個性自我”的轉變。我常常告誡教師:教育就是教師的生活本身;壓抑個性,默默無聞地自我異化,隻能使教育成為一種令人同情、令人敬而遠之的職業。我還常常啟迪教師:南師附小的基因裏就浸潤著“研究”與“實驗”,南師附小的校史裏自豪地站立著數以千計的名家名師……成就、成功不可能憑空而至,它必須建基於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和改進上,建基於通過自己創造性的勞動並努力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或“專家型”教師上,唯其如此,才能不斷體驗到成長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才能確立自己的教育信念,才能讓教育信念成為自己生活、工作的內在動力和自覺愉快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