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企動力:雲平台的個性化信息服務(2 / 2)

中小企業實施信息化,其實是一個個性需求與共性服務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小企業規模不大,缺乏專業人才和充裕的資金,資源有限,綜合競爭力弱,難以自主進行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因此,對信息化運營商的服務有較強的依賴心理;同時,由於外部競爭環境惡劣、自己的發展方向經常調整與業務多變,與大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更靈活,需求根據市場變化隨時調整信息發展方向,個性化需求格外強烈。

陳丹說,針對中小企業的特殊需求,多年來,中企動力一直對成長型企業采用“定製”方式提供服務,即客戶有什麼需求就滿足客戶的需求。她強調指出,要推動成長型企業信息化發展,就必須打破“共性”服務模式,從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中尋找一種“個性化”服務的新模式。

經過多年的摸索和技術積累,中企動力開創了適用於中小企業的網絡營銷解決方案—雲平台,希望通過在平台上搭建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滿足大多數成長型企業的信息化個性需求,讓企業在信息化過程中可以做到按需選擇,按使用付費。由於每個企業的需求都不一樣,如果給每家企業都單獨提供定製的“個性”服務,中企動力就無法實現規模化發展,而且對於每個企業來講,其投資會非常大。很顯然,這就無滿足成長型企業的“低投入”需要。

“因此,必須用平台化的方式服務於成長型企業。”陳丹強調說。但是中企動力的平台化服務模式其實存在一個矛盾,就是在一個統一的平台上,如何滿足成千上萬家成長型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平台一定是共性的,做成共性平台,如何滿足中小企業的個性化需要?為此,中企動力投入了非常大的資源尋求答案。最終,在建設雲平台之時,中企動力采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構建:整個平台組件化。

最終,根據自己多年來服務中小企業積累的經驗和對其需求的深入洞察,中企動力把自己開發的雲平台變成了上百個不同的組件。事實上,成長型企業每年的業務都在擴展、變化,去年隻是做產品展示、推廣,今年訂單多了勢必要進行訂單管理,而客戶多了則需要電子商務應用。在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中企動力的雲平台具有非常好的可擴展性,能夠滿足不同客戶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

截至目前,中企動力的雲平台上已經有30 萬企業用戶“駐紮”。也許一個信息化服務廠商的技術、服務和模式可以複製,但它對客戶群和對客戶群需求的把握卻是很難複製的。中企動力多年來在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領域不斷探索、積累,成就了其核心競爭能力和核心價值。龐大的用戶群形成了規模效應,中企動力在大幅度降低單一用戶使用成本的同時,讓企業得以享受高品質的信息化服務。

信息化標準運營

然而,即便有雲平台作為保證,在開拓中小企業市場的過程中,信息化服務運營商常常會遭到客戶質疑:“建站能保證我賺錢嗎?”“你們的網絡是否安全?”“我投進去的錢多久能收到成效?”

這種質疑,歸根結底來自於中國信息化市場的混亂和標準的缺失。隨著互聯網快速發展,擺在信息化運營服務商和中小企業麵前的是同一個課題—如何在政府職能機構沒有推出相應標準的前提下,通過自己的努力,規範市場,建立一個切實可行的信息化實施標準,使信息化運營服務商和中小企業從網絡中共同獲得最大的利益。

陳丹介紹說:“為企業提供標準化信息服務,為行業提供可行的標準和規範,是中企動力一直堅持實現的夢想。我們認為,有標準才能切實解決成長型企業信息化發展麵臨的困局,進而推動整個行業健康發展,促進信息化運營服務業走向規範,走向和諧。”為此,中企業動力也一直在全力倡導出台信息化運營標準。

目前,中國信息化市場容納了上千家不同層次、不同渠道、不同範疇的信息化服務公司,既有IBM、Oracle、中企動力、用友、金蝶、阿裏巴巴等國內外信息化服務巨頭,又有一大批競爭力較弱的本土信息化服務公司。中企動力倡導出台信息化運營標準,必將引發市場爭議。有人說這是一顆極具破壞力的炸彈,也有人認為出台信息化運營標準將改變行業亂象。然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將對現有的信息化市場格局產生深刻影響,有可能引起信息化市場的新一輪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