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定力,我們就能夠學會放棄,就能夠抵禦各種各樣的幹擾和誘惑,就能夠始終不渝地練內功、打基礎,就能夠杜絕短期行為,就能夠埋頭苦幹,就能夠承受委屈,就能夠包容他人,就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就能夠緊緊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麵。
從表麵看,企業提供的是產品和服務,但在產品和服務的最深處,卻是企業的價值觀。信仰決定觀念,觀念決定方向,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方法,方法決定結果,結果又反過來決定價值。也就是說,信仰才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四、華西希望集團的定力
回顧希望集團和華西希望集團三十年來的曆史,我們發現,正是堅定的信心、堅定的意誌、堅定的信念所產生的定力,才讓我們跨越萬水千山,成就了今日輝煌的事業。
1.是信心,堅定的信心
20世紀80年代初期,對創業者而言,可謂關山重重。這時候要創業,堅定的信心比任何東西都重要,對自己的信心,對行業的信心,尤其是對國家和民族的信心,要堅定不移。求穩與求變本來就像生物的遺傳與變異,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麵,沒有誰對誰錯。“人不自助天難助,人若自助天亦助。”隻有做出實實在在的東西,有了業績,別人才會承認你的價值,也才會願意幫助你成長。
在希望集團和華西希望集團被稱為傳奇的故事後麵,其實是我們對通過創造的雙手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企業的命運,甚至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2.是意誌,堅定的意誌
希望集團和華西希望集團的創業史其實就是一部以人為本、不斷創新的曆史。“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幹則必成。”我們講“以人為本”,其實講的就是因為誌同道合而激發出的那種進取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失去了這些,企業就失去了不斷發展的精、氣、神。
在影響事物發展的各種因素中,創新起著決定性作用,它是企業活力的源泉。不斷創新是要冒風險,甚至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正因為風險與回報的不確定性,才擋住了一些意誌薄弱者,才需要堅定的意誌,而不斷創新也才顯得更加寶貴。
3.是信念,堅定的信念
財富來源於社會,最終還要回歸於社會,我們隻是在用自己的專長為社會理財。這樣的思想就像大海中的航標,一直在各種各樣的誘惑中為我們指引方向。我們相信,為社會理財一定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一定符合社會發展的大勢,一定符合國家的長遠政策,也一定會使企業有堅實的發展根基。
能否正確處理是與非、得與失兩大關係,是檢驗我們有沒有定力的試金石。
我們堅信“誠實做人,精明做事,勤奮工作,追求美好”,它是我們判斷是非的基本標準,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並且是一個完整有機的體係。我們認為,誠實做人是治企之本,精明做事是強企之道。正確理解誠實與精明之間的關係,是進入華西希望精神大廈的第一道門檻。我們認為,勤奮工作首先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是實現所有理想的唯一階梯,而追求美好則為我們做人做事規定了前進的方向。
我們堅信“客戶滿意,商家賺錢,企業發展,員工增值”。我們懂得“舍在得前,得便在其中,隨其後,隨之而來”的道理,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我們懂得價值源於創造、共贏才能持久的觀念,堅信創造就是要讓所有參與分配的環節都能夠各盡所能,共贏就是讓客戶、商家、員工與企業一起成功。我們不僅講個人的成功,更講團隊的成功;我們不僅講員工和企業的成功,更講客戶和商家的成功。所以,我們才曆經三十年風雨而不倒,才創造了沒有奇跡的奇跡。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天天等待奇跡的人很難創造奇跡,隻有那些具備了定力的人,那些默默奉獻、努力奮鬥的人,才有可能創造真正的奇跡。希望事業三十年持續、健康、穩定成長的事實,正在並必將繼續證明這一點。
市場對大家都是一樣的,不同的隻是各自的管理。在大的方向確定之後,細節將決定成敗。想象力隻是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判斷的依據。
品牌隻有“活著”才有價值,不使用其價值就無法體現。我們常說“有形財富越用越少,無形資產越用越多”就是這個意思。
有時候,慢也是一種優勢
在“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後,許多人發出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疑問:列車一定是越快越好嗎?有人甚至悲憤地說:“中國高鐵,請放慢你飛奔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靈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這些振聾發聵的聲音,不禁讓我們反思: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快?快就是好麼?鐵路行業是這樣,其他行業呢?
前不久,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了一個觀點——有時候,慢也是一種優勢。
慢當然有保守、落後的含義,但有時候,慢也是一種優勢。在一定條件下,慢也可以是積極的。譬如,觀賞性動植物,如果長得太快,反倒會成為一種劣勢。在生活與工作中,慢,有時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需要,有時是堅定不移、堅忍不拔的表現,有時甚至還是一種從容自信、樂觀豁達的狀態。看待任何事物,我們都應當從正反兩個方麵著眼,要在角度轉換之中,看到矛盾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趨勢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