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是非常忠實的。隻要績效做不出來,什麼管理都沒有用。坦率地講,我們一定有一套考核辦法。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公司去考核部門,不要去考核個人;而部門才去考核個人,這樣就不會有個人英雄主義。如果我們考核個人,他就容易直接置同仁於死地,就會破壞別人,把別人的業績搶過來。所以,我們的考核一定要對單位,不對個人。這個部門業績是甲等,老板給多少獎金,裏麵怎麼分不管,這樣才會有團隊精神。所以,我們整體的考核方式,不能以個人作為目標,否則不可能產生團隊精神。部門單位做得好,發給獎金;部門單位做不好,你們個人再好也沒有用。這樣,每位員工就會顧慮到自己的所作所為,顧慮到自己所在的集體,而不是個人英雄主義。
觀眾:曾教授您好!我近期讀了一些曾老師有關中國式管理的著作,感受很深。我有一些理解是否有偏差,請曾老師指導。
曾老師的人性管理學說,我個人理解主要是方法論的問題,如何運用這個方法把管理者和員工的人性改變一下,適合一下!那麼,我要考慮到怎樣處理這個方法論和發展論的矛盾。人的本性是有優勢、有劣勢的,本性有好的、有壞的,我們如何通過了解他的內心,保留他的優點、抑製他的缺點,也就是一個發展的問題。21世紀是中國式管理的世紀,它的生命力有多強?怎麼樣把方法論和發展論有機地結合,把這個矛盾有效地化解一下呢?謝謝!
曾仕強:非常好!
主持人:這個問題本身也有一定的見地。經過了自己的理解之後,然後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曾仕強:第一,人性是無法改變的。自古以來,一切一切都在變,隻有人性是沒有變的。西方人也談人性管理,可是他們搞不清楚什麼是人性。孔老夫子搞得很清楚,他說“性相近,習相遠”!我們認為,人的不同是習慣不同,不是人性不同。不要搞錯了。西方人把習慣看成是人性,這是不對的。習慣跟人性有什麼關係?有一次我跟外國朋友走動走動,就發現有一個標語叫做“不要隨地吐痰”,又被翻成英文。無緣無故把這個翻譯成英文幹嗎?我不理解。外國朋友看了以後就嚇得不得了,他問:“連吐痰都不行,都要禁止嗎?”外國人可以隨時吐痰,因為他沒有吐在地上的習慣。人家有痰還不能吐,那還得了?外國人習慣用衛生紙吐痰,禁止人家什麼?
沒有國際觀念的人才會寫這種話,讓外國人完全困惑得不得了!我舉這個例子就是說,每個地方的習慣不一樣,不要去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我們要改變的是他的習慣。這是第一個要了解的!
第二,孔夫子從來沒有講過“性善”,也沒有講過“性惡”,從來沒有。孔夫子告訴我們,人性是可塑的!因為人性是有彈性的,可以往這邊拉一點,往那邊拉一點,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有的人拉得過來,有的人拉不過來。拉不過來就是拉不過來,不必去硬拉。比如,每一個人出去學一種本領,有人學得很好,有人一輩子都學不好。再比如說唱歌,沒有好的歌喉再怎麼練也唱不好;嗓音好的,隨便一唱就唱得很好。一定要有這樣的觀念才行。孔子有兩個大弟子,一個叫孟子,一個叫荀子。孟子宣傳“性善”,結果一直有肉吃;荀子講真話,他主張“性惡”,結果被趕了出去!其實人性善與性惡的理論本質是一樣的,就是可善可惡。我希望各位不要有缺點和優點的觀念,那是錯誤的。一個人的優點正好就是他的缺點,一個人的缺點剛剛好就是他的優點。
主持人:您的意思是不是說優點也罷、缺點也罷,關鍵在於怎麼合理地為人所用?
曾仕強:用得合理都是優點,用得不合理就是缺點。一個人身材比較瘦小,這個人多半比較聽話,因為他打不過你;胳膊粗的人很壯實、比較氣粗,他隨時準備跟你打,他聽你的才怪!所以,還有什麼優缺點之分?
主持人:關鍵就是知人善用。要把他的特點充分地發揮出來,讓特點變成優點,而不要變成缺點。
觀眾:曾教授,您好!假設有這麼一種情況,主管的部屬總是打小報告給主管的上級,甚至用匿名信。他的小報告中有些事情是無中生有、甚至是小題大做,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曾仕強:很好!
第一,這種情況你防止不了,因為他躲在暗處。
第二,你不用害怕,因為害怕絲毫不能解決問題。
第三,你應該像我一樣,覺得這是個好事情。沒有人打小報告,上麵不會注意我,我做了好事他也不知道。真金不怕火煉,我就恨不得你打我小報告,而且恨不得你給我扭曲。你把我描得越黑,上麵越會派人來考察我,最後他發現我是被冤枉的,真相大白。這樣,我們不用自己去表彰自己,都會給上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為什麼怕他打小報告?報告的情況是真的我才怕。如果不是真的有什麼好怕呢?所以,人的觀念一改變,什麼事情都會改變。
主持人:過去有句話叫“三人成虎”。如果他總打小報告,上司會不會有些將信將疑?無風不起浪嘛!
曾仕強:如果老板是很容易相信這種小報告的人,你就明白了。因為你給他賣命是沒有用的,就要提醒自己說,馬馬虎虎、應付他就可以了。你如果更因此而被注意,索性就同這些人周旋——不做事,磨煉自己的功夫。這些是老板造成的,不是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