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財富的增加並不能減輕煩惱,文化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減少苦悶,隻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力量驅散心中的愁雲。一個人如果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積極的心態,他就會樂觀向上地工作和生活。那麼,無論他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古代,還是競爭激烈的現代,他都會從中體驗到人生的幸福與快樂。
梭倫在一首詩中寫道:“我們不願意把我們的道德與財富交換,因為道德永遠存在,而財富每天都在換主人。”是的,人們隻有更好地經營自己的精神家園,提高精神追求,才會得到持久的幸福感。
2.物質滿足與精神滿足
物質財富本身不是幸福,但這並不是說財富不重要,大家都不要去追求物質財富,天天想著精神享受,就會擁有幸福的人生。事實上,人要幸福,基本物質條件還是必須的,因為那是生活的基礎。前麵所說的做豆腐的夫妻倆如果連飯都吃不飽,也是沒有心思天天唱歌的。因此,我們還是要努力工作,盡快致富。因為金錢財富有一個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財富可以提供許多美好的事物,為人們感受或體驗幸福創造條件,使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體驗幸福。
可見,物質是基礎,是人們獲得幸福的一個必要條件。隻不過,世上許多人有一個誤區,認為隨著物質的豐富,必然會帶來幸福。殊不知,隨著財富的增多,外界的各種誘惑也會增多,人們的本我欲求也越來越多、越來越不滿足、越來越不易控製。世界上的多數人都在拚命地追求自己所沒有的,而且永無止境:有了錢的,希望更有錢;升了職的,希望權力再大些……如此任由自己的私欲膨脹,內心的本我世界波濤翻滾、洶湧澎湃,何時才能平靜下來享受幸福的生活?
對於一個人來說,物質上的滿足是短暫的,高峰過後就歸於平淡,而且這山看著那山高,永不滿足。當你吃著山珍海味時,確實有著口福快感,可酒足飯飽之後,幸福感也隨之下降。買了豪華轎車、高檔時裝,也就高興一陣子,不久之後,又有新的誘惑讓你欲求不滿。
欲望無止境,人的本我是永不滿足的,它會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貪欲中。那麼,這個人一輩子也難以快樂和滿足了。一個人若一生都不快樂和滿足,不論他有多少財富、多大權勢,他都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人。
人類的基本物質需求滿足後,需要更多的是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會將人的幸福帶入更高境界。一個人哪怕身陷囹圄,失去人身自由,也會因為心中的理想而充實樂觀。所以,為了使生命更充實,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精神追求。那麼,無論生活中的富貴貧賤,還是事業上的跌宕起伏,都無法輕易影響我們的快樂心情。
先人後己,誠信第一
一個人在小時候,超我的影響很小,自我的力量也很弱,本我充分暴露並能盡量得到滿足(大人們總是盡量滿足小孩的要求),因而能充分地感受到幸福。嬰兒沒有虛榮心,也沒有羞恥感,所以沒有憂慮,不會得抑鬱症。我們常用“天真無邪、無憂無慮”來描述童年,即是如此。
小孩漸漸長大,大人們覺得應該好好管管了,於是開始引導孩子“什麼是大人喜歡的,什麼是大人不喜歡的”,並通過控製本我的需求(給好吃的、給買好玩具等手段),使其自我漸漸發展壯大。同時,大人們不斷地向孩子灌輸超我:“要懂得有些事情即使自己喜歡也不能做,要考慮社會的影響……”小孩子接受的超我越來越多,也慢慢地長大了——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想法,學會了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從此,也就有了憂慮和煩惱,並逐漸地開始追求虛榮,也愛麵子了(自我越來越強)。
自我從誕生那一天起,就不斷地影響和改變著本我。不要以為人類的所有本我都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不斷遇到新的誘惑,因此也不斷誕生新的本我。貪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當一個人還是嬰兒的時候,他便會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東西,但他並不貪心:吃飽了就不再想吃更多,手裏有了自己喜歡的精美玩具,就不再去想另一個;不舒服,他會又哭又鬧;玩夠了,就會安然入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有了自我,有了判斷思考力,他的欲望也漸漸膨脹,開始不再滿足於手中擁有的,“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他想占有的越來越多,不知不覺中開始變得貪心起來。
還有,對金錢的欲望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本我,但這一本我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小時候,在他麵前放一個10元錢的精美玩具,他會伸手就拿,而對於旁邊那張100元鈔票卻不會產生絲毫的興趣。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金錢為何物,更不知道金錢的作用,怎麼能生出貪錢之心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知道:“錢是好東西,它可以買來許多自己喜歡的玩具,這100元錢可以買10個這樣的玩具。”他明白了金錢的作用,也就開始變得見錢眼開了。不是嗎?許多人見到一摞百元大鈔,立刻眼睛放光。甚至有些人看到存折上那抽象的1000000的數字時,也會有某種幸福感,這也是一些守財奴每天晚上回家數錢,看存折也幸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