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給別人提意見時,要“考慮自我”
一位學員講述到他在無意間犯錯誤的情況:“大學畢業後不久,班級組織了一次野炊活動。我是班長,活動由女團支書主持。說心裏話,活動主持得相當成功。在最後的篝火晚會上,大家興致正高時,女支書突然要求大家給活動的不足之處提些建議。當時,我心想活動組織得不錯,支書主持得也挺好,隻是有些小的枝節上尚有不足之處。於是,我就提了幾條改進建議,誰知女支書聽了之後卻不太高興,臉色越來越難看。女主角不高興了,當然,後麵的活動也隻能草草收場。現在想想不歡而散的野炊活動,我明白了,女支書內心深處也許是想讓大家誇誇她組織得好,聽聽讚美之詞。我卻隻顧顯示自己的水平,表現自己的本我,卻壓低了她的本我,也沒有考慮人家的麵子。這正是我的幼稚所在。我自認為自己很聰明,可做人好失敗啊!”
三思啊!下一次當別人客氣地征求意見時,你要慎重開口。古人雲:密室裏的批評,大眾前的表揚。如果我們真要表現出對對方的關心,那就應該在私下裏隻有兩個人時向他提出改進建議。這樣才能確保滿足對方需要更好建議的本我,同時也考慮到了對方的自我,讓對方不至於當眾出醜、下不了台。
有一位年長的李先生上了我的課,深有感觸地對我說:“鞠老師,早20年聽你的課就好了。當年,我在高校當紀委書記,校黨委書記曾經是我的老師。許多人以為,我能不斷升遷是書記關照的結果。有一次,我要調往別的單位,臨走前,我主持召開了最後一次民主生活會。會上,我要求大家給領導提意見。我帶頭給書記提了十條‘寶貴’意見,隻見書記的臉色一會青,一會兒白,顯然是不高興了,之後很長時間,他都沒有理我。仔細想想,我當時還真是一心想證明給同事們看看,我有今天的成就主要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並不是靠恩師的關照。可我一心隻想顯示自己的正直,卻將自己的恩師陷入不利之地。現在想想,汗顏慚愧,甚至覺得自己當年的做法有些卑鄙。”
是的,嚴重點說這種做法是有些卑鄙。如果他提意見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恩師改進自己,那麼私下裏提意見不是更可以推心置腹,可以說得更詳盡,討論得更充分?而他在會上提意見的主要目的,是想當眾證明自己的“清白”。然而,他證明自己純潔高尚的方法,卻是通過壓低別人來實現的,豈不是有些卑鄙?
遺憾的是,這種做法在生活中卻不斷地上演著,而主演者還覺得自己正義凜然,是一心為了別人好,卻不明白“潛意識裏想顯示自己優秀”這一背後的真正原因。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如果大家都不在公開場合提意見,都當老好人,那豈不是一團和氣了嗎?真理愈辯愈明嘛!”是的,真理越辯越明,可問題是,我們在許多時候爭辯的所謂真理,隻不過是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已,且爭辯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得出真理,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重要。但你會因此而失去別人的好感,這劃算嗎?
當然,應該反對沒有是非觀念、圓滑世故。做人應該正直和誠實,但正是因為正直和誠實,所以我們真心要幫助別人,就私下提出改進意見,不必非要當眾提出讓人難堪。有時,組織上明確要求“有意見,會上提”。我們確實需要在會議上討論決定一些事情。所以說,我並不反對在會議上提出真誠的建議,我反對的是在眾人麵前為了顯示自己而提意見的做法。事實上,我們的很多意見是可以在公開場合以“建議”的方式提出來的。也就是“對事不對人”,“好話”也要好說,這樣才能既將道理說明白,又保住對方的麵子。然而,許多人的做法卻往往是得理不饒人,那會得罪人的。
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有一個場景值得大家思考。
王啟明初到紐約,某天經人介紹來到一家中國餐館找工作。餐館老板阿春問:“你在北京是做什麼的?”王啟明自豪地答道:“我是拉大提琴的。”阿春微笑著說:“哦,那你還是個藝術家呀!”王啟明有些許得意,阿春接著問:“王先生,你覺得我們這兒的音樂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