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求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抱負,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負目標定得太高,根本實現不了,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於是終日抑鬱寡歡,這實際上是自尋煩惱;應該把目標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懂得欣賞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會自然舒暢。客觀分析自己的現狀,哪些是能夠改變的,哪些是不能改變的,以平和的心態決定自己的取舍。在這種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經常在內心和自己對話,以一種自我暗示的形式多為自己鼓勁和進行自我分析。
適當讓步
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非原則問題方麵無須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一個做大事的人,處事要從大處看;因此,隻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小處,有時亦不必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傾訴
生活中有煩惱是常事,把所有的煩惱都悶在心裏,隻會令人抑鬱苦悶,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向知己好友傾訴,心情會頓感舒暢。內心苦悶和憂鬱不傾訴出來,如定時炸彈,一旦觸發,可能釀成悲劇。傾訴可取得內心感情與外界刺激的平衡,當遇到不幸、煩惱和不順心的事之後,切勿憂鬱壓抑,把心事深埋心底,而應將這些煩惱向你信賴、頭腦冷靜、善解人意的人傾訴。
學會體驗“慢生活”
所謂“慢生活”就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適當地放慢速度,以欣賞的感受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開車時可以開慢些,騎車時可以騎慢些。生活中適當娛樂,比如唱歌、瑜伽、下棋、打牌、繪畫、釣魚等,不但能調節情緒,舒緩壓力,還能增長新的知識和樂趣。從事你喜歡的活動時,不平衡的心理自然會逐漸得到平衡。
忘卻
忘卻也是保持心理平衡的好辦法。忘記煩惱、忘記憂愁、忘記苦澀、忘記失意、忘記昨天、忘記自己,忘記他人對你的傷害,忘記朋友對你的背叛,忘記脆弱的情懷,忘記你曾有的羞悔和恥辱……這樣你便可以樂觀豁達起來。在生活受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睡覺或看電視等,待到心情平靜時,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麵臨的衝突事件太多就會煩躁不安,緊張惶恐。我們如果能把心中—些不愉快的事忘掉,就能把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忘卻那些瑣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獲得寬慰,從而激發出新的力量。
適當“阿Q”一下
在遇到突發事件使自己處於尷尬或難堪的場合時,不是躲避現實,或手足無措,甚至埋怨他人,而是自我解嘲,自搭台階,緩和氣氛避免衝突。自我調侃和貶抑的“阿Q”精神這時很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