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願景”不是一句掛在牆上的口號,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為之努力,為之奉獻。奉獻是實現“共同願景”必備的條件。
為“共同願景”奉獻的人全身充滿了能量與熱情,他們會為了“共同願景”的實現盡一切可能。他們不會墨守成規,而是設法達成“願景”,能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在組織中,真正投入者隻有少數,真正奉獻者則更少,大多數的人仍在遵從的狀態,依照別人的要求做事情,他們對願景都有某種程度的支持,但並非全力地投入或奉獻。
其實,從工作上的行為表現來看,是很難區分誰是真正遵從或誰是投入或奉獻。各種不同程度的遵從,其間的差異很難察覺。然而,遵從與奉獻之間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奉獻的人全身帶著一股能量、熱情與興奮,這是無論哪一個層次的遵從都無法產生的。奉獻的人不會隻是墨守遊戲規則,他對這個遊戲負責,如果遊戲的規則妨礙他們達成願景,他會設法改變規則。當一個組織的所有成員真正奉獻於一個共同願景時,將會產生一種驚人的力量,他們能完成原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遺憾的是,傳統的組織並不在乎人們是否真正地投入或奉獻,整個指揮與控製的組織層次隻要求遵從。今天的許多管理者仍在思索如何“管理”投入與奉獻,而這樣做最多隻能使人們在遵從的階梯上再往上爬一層而已。
從“遵從”到“奉獻”存在著一個“心智模式”根本轉變的跳躍,這要求:
觀念認識上的轉變,區別“遵從”到“奉獻”。
組織機構上的轉變,從傳統組織中隻要求“遵從”、“服從”和對“奉獻”、“投入”的管理、約束,轉變為發展新的願景與鼓勵主動全身心投入的精神。
一個人對某件事的“投入”和“奉獻”源於他對願景的真正熱忱,要使別人對此事投入,作為領導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身體力行,自己必須投入。隻有自己做到了投入與奉獻,才能鼓勵、要求別人也投入,如果自己不投入,就沒有理由鼓勵別人去投入。強迫“推銷”願景難以獲得他人誠心的投入,隻能產生形式上的服從,做不好甚至會讓人以為你別有企圖,萌發不滿情緒。
簡單、誠實而中肯地描述願景。對願景的描述要盡可能地簡單、誠實、中肯,要勇於麵對現狀,如果誇大好的一麵,回避、隱藏有問題的一麵,隻會引起反感。
尊重他人意願,讓別人自由選擇。您不必去說服別人關於接受共同願景的好處,當您勸服別人投入與奉獻時,反而常常會被視為企圖左右他人,而阻礙別人真正的投入。您越願意讓人自由選擇,他們反而越加投入,發展自己的願景。
從遵從開始,逐步引導。我們如果一開始就要求教師投入與奉獻,往往效果甚微,因為人們比較習慣於遵從。所以,一開始我們不妨開誠布公地表明需要遵從,然後再慢慢引導到投入與奉獻,給選擇者以充分的時間度與空間度去考慮和發展自己的願景,使他們產生一種安全感,然後逐步改善他們的心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