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可以克服惰性,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競爭讓人們滿懷希望,朝氣蓬勃,這是一種健康的心理。但是,競爭也容易使人在長期的緊張生活中產生焦慮,出現心理失衡、情緒紊亂、身心疲勞等問題,尤其對失敗者,由於主觀願望與客觀滿足之間出現巨大差距,加上有的人心理素質本來就存在不穩定因素,則會引起他們消沉、精神變態,甚至出現犯罪或自殺。那麼,在充滿競爭的現代社會裏,如何才能揚長避短,保持心理健康呢?
首先,應該對競爭有一個正確認識。有競爭,就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但是,關鍵是正確對待失敗,要有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
其次,對自己要有一個客觀的恰如其分的評估,努力縮小“理想我”和“現實我”的差距。在製定目標時,既不好高騖遠,又不妄自菲薄,要把長遠目標與近期目標有機地統一起來,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起來,這樣才有助於“理想我”的最終實現。
再者,在競爭中要能審時度勢,揚長避短。一個人的需求、興趣和才能是多方麵的,如果在實戰中注意挖掘,那麼,很可能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麵。這樣不僅能增加成功的機會,減少挫折,而且會打下進一步發展和取勝的好基礎。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問心無愧,如果從中悟出了一番道理,或者在競爭中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幹,那麼這種失敗或許更有價值,也是明天成功的起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