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該如何平衡“利潤”與“現金”的關係?
“利潤”和“現金”本不是一個概念,但它們又存在一定的關係。利潤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比如庫存材料、商品以及應收賬款等。企業產品不暢銷,采用激進的賒銷政策,企業庫存和應收賬款會“消耗”大量現金,企業的現金比利潤要少。但當產品供不應求,提前收到了預付賬款時,企業的現金就會比利潤要多。
用錢時,誰還會關心賬上有多少利潤?
現金是必需品,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相對於現金而言,利潤是奢侈品,隻有等企業做到一定規模,想上市了,才想到要好好將它打扮一下,讓它像春姑娘一樣,花枝招展的,這樣,那些做PE投機的家夥們就蜂追蝶逐般地來到了,如果覺得還不過癮,就直接將它送美容醫療機構做整容。
做過企業的人一般關心的是賬上還有多少錢,下個月的工資能不能發出,有沒有錢購買原材料,要不要借錢。他們在需要用錢時絕不會關心賬上有多少利潤,因為利潤隻是一個“數字”,永遠看不見摸不著。利潤不是現金,不能幫我們支付任何一筆賬單。
應該將“他們絕不會關心賬上有多少利潤”修改為“他們在需要用錢時絕不會關心賬上有多少利潤”。
“暴利”的“利”說的是“毛利”嗎?
某雜誌評出“暴利女性用品排行榜”:(1)整形美容,均毛利率80%;(2)服裝,均毛利率60%~80%;(3)珠寶,均毛利率60%~80%;(4)女鞋,均毛利率50%;(5)麵膜,毛利率40%;(6)化妝品,均毛利率30%~40%;(7)內衣,均毛利率30%~40%;(8)飾品,均毛利率30%;(9)女包,均毛利率20%~30%;(10)衛生用品,均毛利率20%。
“暴利”的“利”說的是“毛利”,這正確嗎?實際上,這些行業需要花費巨額的廣告費,其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也會居高不下,其淨利潤率並不會高得離譜,它的毛利率高是一種行業畸形,同時也是因為它們需要高毛利支撐巨額的營銷費用。
CFO是高超的利潤推手
某些上市公司CFO的主要責任就是挖空心思耍把戲,比如通過調整折舊攤銷、費用支出資本化、資產處置、債務重組、關聯交易、資產並購、退稅、政府補貼等,將利潤和虧損在各個年份推來推去,謀求一條符合證監會監管指標要求的利潤曲線圖。一定程度上講,上市公司的CFO就是高超的利潤推手。
會計能將時間斷開嗎?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會計上的“持續經營”的基本假設概源於此,但企業對經濟活動進行確認、計量時卻不得不對時間進行截取。時間是永恒流動的,正如“抽刀斷水水更流”,要想分清哪個數字是前期、當期還是以後期間的,談何容易?於是便有了權責發生製、配比、劃分收益性與資本性支出等會計原則。
對企業賺取的利潤大可不必當真
大家對企業賺取了多少利潤大可不必當真,企業的期間利潤隻是從時間長河中截了一段出來,於是有了年度利潤、中期利潤。先不說還沒收到錢的銷售就可記為收入,對於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的劃分,也就是說那效益究竟涉及當期還是未來多少期,會計準則實際上對此是一籌莫展,無法統一。
資產負債表隻是一個時點數,反映的是報表編製日當天的財務狀況,過了這一天會發生什麼,除了內部人之外誰知道呢!比如對於貨幣資金和借款同時高企的企業,可能現金會在報出報表的第二天就跑路了,因為這些錢可能是企業臨時拆借過來在編表的時點露個臉而已。
大家看利潤表時,有沒有思考過利潤中到底含有多大比例的現金?有沒有分析過利潤中的非現金部分到底是什麼東西?有沒有比較過利潤總額中有多少是營業利潤,多少是投資收益、營業外收入等非經營活動取得的?如果思考過、分析過、比較過,就大致能夠知道其利潤質量。一個真正優秀的企業,其未呈現為現金的利潤是可以大量變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