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小企業會計做賬法(2 / 3)

大家從上麵的計算中可以看到,雖然公司為張三的支出成本是固定不變的,但隨著繳納基數的不同,張三最終實際到手收入竟相差近5000元。

年終獎案例分析:某公司張三預計2012年月工資6000元,年終獎60000元,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3500元。如果不做納稅籌劃,則2012年張三工資部分應繳納個人所得稅=(6000-3500)×10%×12=5940元;年終獎部分應繳納個人所得稅=60000×20%-555=11445元;合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5940+11445=17385元;現張三根據全年工資、薪金所得最優分配表向公司要求將年終獎取在區間(18000,54000)元發放,餘下來平攤到每月工資中去。公司同意了張三的建議,調整了薪酬發放方案,張三的月工資調整為6500元,年終獎調整為54000元,此時合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為11835元。又如,張三的月工資調整為8000元,年終獎36000元,此時合計應繳納個人所得稅也是11835元。

稅前扣除的要求

1.資金流、物流和票流的三流統一:銀行收付憑證、交易合同和發票上的收款人和付款人和金額必須一致;

2.必須有真實交易的行為;

3.對於不符合規定的發票,不得用以稅前扣除;

4.企業實際發生的支出但未取得合法憑據的,不得計入計稅成本。

5.未按規定取得的合法有效憑據不得在稅前扣除。

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增項目-調減項目所得。調增項目通常包括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保險費、借款費用、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公益救濟性支出等,調減項目包括權益性投資所得、技術轉讓所得、國債利息收入、虧損彌補等。這些調增項目和調減項目加在一起構成暫時性差異。

通過所得稅費用除以稅率可以推導出當年的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即為損益表中的稅前利潤總額。長期來看,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之間的差額應該相對穩定,如果相差較大,則可能存在通過各種減值準備和折舊攤銷等手段對公司利潤進行調節的情況。

應付賬款未付,需調整納稅嗎?

企業的應付未付款項,無論按照企業會計製度記入“資本公積”科目,還是按照新準則記入“營業外收入”科目,又或者是還在掛賬未作處理,按照稅法要求,凡債權人逾期兩年未要求償還的,都應計入企業當年度收益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商譽要不要入賬?

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的那些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那麼,那些沒有實物形態且不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是什麼呢?是商譽。商譽是不能認定的無形資產,平時沒法反映在自己的賬內,但被別人收購時,卻可以反映在別人家的賬上,即反映收購成本超過可辨認資產總數減去承擔負債的那一部分數額。

企業內部產生的商譽由於在做分錄時,如果借記“商譽”,真不知道要貸記什麼科目,既然不知道,就不要入賬了;企業購買另一家企業產生的商譽,如果是吸收合並,就要單設賬戶記錄商譽價值,如果隻是取得另一家企業的股份,購買企業並不需要設置商譽入賬,隻是在合並報表時才出現商譽項目。

企業怎樣才算賺到錢

如果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等於0或者大於0,則說明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可以憑借自身現金的收支順利地運轉下去,但它賺沒賺錢呢?這就需要分析它能不能補償非付現成本,如折舊與攤銷等。如果補償後還有剩餘,才表明企業賺錢了;如果不足以補償,則表明企業沒有賺錢,前期的現金支出沒能夠分期收回。

流動資產要分清

大家不要看到應收賬款、短期投資以及存貨等資產時,就認定它們都是流動資產。因為這些資產也很可能出現一年內不可能變現的情況,比如應收賬款被拖欠、短期投資被套牢、存貨滯銷賣不出去等等。這樣一來,這些資產已經不屬於流動資產了。因此,在做財務分析時,計算相關指標時需要將它們剔除出去才更有價值。

采購要不要發票

從公司業務規範來講,采購是需要取得合規發票的。但現實中,不少企業為了價格上的優惠,並不索取發票。比如,從一般納稅人企業采購商品時,要發票價格為1000元,不要票則隻要900元,判斷要不要增值稅發票要看可抵扣的增值稅額,這裏可抵扣的增值額為(1000÷1.17×17%)=145.3元。因此,要發票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