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年末,重慶市銀行機構中省級分行一共27個,一級支行524個,二級支行1410個,分理處2139個,儲蓄所73個,合資、外資銀行8個。在2008年中有大部分儲蓄所升格為分理處。重慶市保險機構中省級分公司30個,中心支公司45個,支公司310個,營銷服務部791個,合資、外資保險公司5個,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1個。重慶市證券機構中法人機構1個,營業部96個,證券服務部全部升格為營業部,重慶市的證券機構都為內資證券公司,沒有外資證券公司。
從目前在渝金融機構來看,重慶要加快金融機構的集聚與輻射形成金融機構集聚高地。第一,強化金融方針政策支持市屬國有金融機構做大做強:一是加快重慶銀行上市,在資本市場融資,提高重慶銀行的資本金;二是加快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擴大分支機構,到西部地區與當地信用機構合作成立村鎮銀行;三是加快西南證券合並重組,設立投資子公司,支持西南證券做大做強;四是加快三峽銀行全麵進行現代商業銀行體製改革,引入戰略外資;五是加快三峽擔保等國有擔保公司合並重組,做大做強;六是加快安誠保險公司引入戰略外資。第二,設立重慶金融控股公司,增強綜合競爭力。以重慶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為主,擴充資本金,引入戰略外資,真正形成重慶金融控股公司。第三,加快國內外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凝聚,加大引入國外金融機構的力度,在江北嘴形成金融集群基地。
2.深化科學發展以確定政府金融管理邊界
第一,重慶各級政府要樹立金融科學發展觀,以金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為主導,保障資金在市場和地區間的正常流動,不幹預金融機構的具體業務操作,依據地區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規律製定本地區的金融業發展規劃,充分吸收民間資金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業,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引導金融資源流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農村,提高金融服務均等化水平,為地方金融體係整體功能的發揮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第二,協調好金融管理部門的關係,明確和落實各級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的職責。充分發揮市金融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協調作用,進一步強化對全市金融中心建設的統一領導。完善市金融辦等市級部門與人行重慶營管部、重慶銀監局、重慶證監局、重慶保監局等中央在渝金融監管部門協同合作的工作機製,共同服務重慶金融中心建設。理順市、區兩級金融服務管理體製,形成市、區縣兩級上下聯動的金融行政服務體係,為強化區縣金融服務工作提供組織保障。金融監管部門要正確行使監管權,專門監管地方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資本充足率、市場準入和退出、認證從業人員資格和地方金融機構的合法、合規經營等。
第三,強化金融辦的管理職能,增強風險管控能力。加強金融辦的管理製度建設,提高金融辦的甄別能力、決策能力和協調能力。建立規範、有效的地方金融機構管理、監督體係,在賦予金融辦一定行政權力的同時,促進其更多地采用經濟、法律和市場化的手段管理地方金融機構,監督其合法經營,防止出現違法經營及其他危害地方金融安全的行為。強化金融辦的穩定職能,支持其建立健全金融穩定基金,用於金融機構的兼並、重組、救助和退出等金融風險處置,提升金融風險的規避與處置能力,促進地方金融機構發展。金融辦的職能應該是配合“一行三會”做好金融監管,並負責部分“一行三會”無法覆蓋的領域(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監管,維護地方金融穩定,防範和協助“一行三會”化解地方金融風險。
二、優化金融發展政策環境
1.優化重慶金融生態的政策環境
加強重慶各級政府對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的推動作用,打造西部強勢融資平台。改善金融生態涉及麵廣,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必須充分發揮重慶各級政府的領導和推動作用。各級政府要前瞻性地認識到資金按市場原則流動在市場經濟日益深入發展形勢下的客觀必然性,高度重視改善金融生態對增加信貸投入、促進重慶構建長江上遊經濟中心的重要戰略意義,把爭取金融支持的重點放在主動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態上,形成資金聚集的“窪地效應”。利用重慶是西部地區的“窗口”的優勢,搭建強勢融資平台,抓住機遇大力引進外資。改善重慶金融生態運行外部環境,提高重慶轄區經濟競爭實力。要加快重慶轄區經濟結構調整。要認真落實國家宏觀調控要求,堅持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切實加強和支持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使經濟真正實現全麵協調與可持續發展。於要積極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建立企業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健全現代財務會計製度,提高會計、審計和信息披露的標準,建立企業風險評估體係,降低銀行的貸款風險。完善市場經濟體製。按照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對經濟運行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麵進行一次全麵梳理,對各類有悖於市場原則的體製、機製和製度要及時堅決廢止,努力培育市場經濟氛圍,不斷提高重慶經濟運行質量。要積極推進政務公開,打造“陽光政府”,杜絕強製幹預金融機構的經營,創造良好的依法行政綠色環境。
2.優化重慶國際結算政策環境
重慶以國際結算類業務為重點,優化國際結算政策環境,提升長江上遊金融中心的輻射力。全球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以及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給重慶發展國際結算業務帶來良好的機遇,重慶要出台一係列相關金融政策,為優化國際結算創造政策環境,支持在重慶金融機構發展國際結算類業務。重慶作為西部地區交通通信樞紐,物流發達,已雲集了一大批大型跨國公司,大量的商品集散和交易帶來了大規模的資金流,應借此優勢,大力發展結算類業務。一是可以依托重慶跨國公司眾多的優勢,大力引進跨國企業在渝設立區域性結算中心。二是大力發展新興支付產業,以本地支付企業為載體,增強其資本實力,引導其創新業務發展模式,使其成長為覆蓋周邊省區甚至全國的支付平台,從而提升長江上遊金融中心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
3.優化重慶金融創新政策環境
重慶出台了一係列相關支持金融機構產品創新的政策,優化金融創新政策環境,提升金融業服務能力。在推進長江上遊金融中心建設進程中,需要有效破除體製機製障礙,大膽探索、先行先試。要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政策支持,在金融準入、機構設置、市場建設、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麵率先進行改革試點;努力推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開發適合西部地區需求的創新性金融產品,改進抵質押擔保模式和信用模式,增加金融產品的數量和種類,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加快推進金融技術的創新,充分發揮現代IT網絡技術的作用,加速資金周轉,提高金融企業的經營效率;積極探索金融機構組織模式的創新,使其不僅有效“承載”創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而且促進金融市場的競爭和互補,從而加速區域經濟金融的深化和長遠發展。
4.優化金融服務外包的政策環境
重慶要優化金融服務外包政策環境,著力打造金融服務外包基地,拓展金融產業鏈集聚。金融服務外包不僅可以增加金融業務附加值服務能力,提升金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且能夠通過金融產業鏈條,推動相關的信息技術產業、後台服務產業、房地產業以及金融中介服務的快速發展。重慶要出台一係列相關政策支持在江津雙福打造長江上遊金融後援服務中心,要以金融後援集中為平台,以金融服務外包為核心,打造“一站式、全方位、標準化”的長江上遊金融後援服務中心。構建金融後援服務中心可分三步走:首先立足於為重慶市屬8家金融機構提供後援服務,其次積極承接在渝金融機構的後援服務需求,最後力爭吸引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的後援中心落戶重慶。盡快形成金融業、服務外包業及關聯服務業相互支持融合發展的完整產業鏈,進一步發揮對長江上遊金融中心建設的支撐作用。
5.進一步提升防範金融風險能力
重慶要製定出長遠的金融規劃,提升防範區域金融風險能力。一個地區金融業的長足發展需要當地政府製定出長遠的金融規劃,短視性、非科學性的規劃將嚴重影響地區金融業的有序發展。目前,在支撐重慶金融業發展的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區域發展規劃以及城鄉建設土地規劃等方麵都存在一定的不協調問題。例如基礎設施在各地發展速度不均衡,出現過度超前等現象;各區縣產業發展規劃同質現象嚴重,呈現重複建設、惡性競爭、整體布局不平衡的局麵;城鄉建設與土地規劃之間缺乏協調,城鎮化擴張發展侵占農村土地的趨勢仍存在。經濟社會的總體發展規劃需與金融行業發展規劃保持一定的協調關係,其他各項規劃的盲目投資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金融業的發展。同時重慶政府官員換屆或層級調動也會使整體經濟發展投融資規劃中的金融規劃出現一定的變動,其規劃約束力缺乏剛性要求。另外,以政府為主導構建的重慶地方投融資平台也麵臨風險增大的問題。重慶地方融資平台的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一旦投融資平台負債增多,將增大金融行業的風險。截至目前為止,重慶市及縣兩級地方融資平台總規模約1800億元,其平台負債率已達60%左右,巨大的債務問題將嚴重影響重慶的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自身發展;且以土地資源抵押作為重慶8大投融資平台基礎的發展模式也會使地方政府陷入土地財政的困境。
為促進重慶金融跨越發展,必須多措並舉提升區域金融風險防範能力。一是積極建立覆蓋重慶區域內銀行、證券、保險和新型金融機構在內的金融風險預警係統,加強對重慶區域金融運行狀況監控,及時向各個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報告不良的金融狀況。強化重慶市金融風險預警的基礎工作,大力構建各金融機構相關數據庫,實現全市金融征信係統和工商、稅務等有關政府部門數據庫聯網,逐步提高金融數據庫的容量和質量。二是充分完善各大金融機構內部風險控製體係,加強金融機構資產風險管理,提高自我約束能力。要充實金融機構內審機構,加強內部管理,實行責任人製度,加大對金融機構重點崗位的監督和審計。要加強金融機構企業文化建設,增強員工的道德修養,強化員工自律管理,促成員工成為防範和化解金融企業自身風險的主體。三是逐步提升重慶金融監管機構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監控水平,實施健全有效的金融風險控製管理製度和程序,強調審慎性金融監管。要對重慶各類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和退出加強管理,積極建立健全央行、財政和金融監管等部門之間的防範跨市場、跨係統金融風險的製度框架。四是加強與長江上遊地區各大城市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以重慶主城區域金融風險監控為基礎,積極為把重慶建設成為長江上遊區域金融中心提供金融風險監控物質保障和政策支持。
6.營造共建金融中心的社會氛圍
良好的社會氛圍是金融中心發達的重要標誌之一。金融社會氛圍包括政治、法律和文化等重要內容,它們對金融中心的繁榮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作為該地區金融主體的金融機構運行效率和地區金融資產的質量。在金融法製方麵,重慶市存在金融法製不健全、法製建設相對滯後以及產權保護意識薄弱、執法難等問題。在金融信用方麵,重慶市存在金融係統信用體係尚未完全建立、社會誠信意識不足、信貸中介服務體係不健全等問題。在金融政策方麵,雖然重慶金融業有著國內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政策優勢,國家的眾多政策給重慶金融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但同時其也麵臨本地政府過度幹預金融市場的問題。例如近年來重慶市通過重組或組建了諸如重慶渝富資產管理公司、三峽擔保集團等就使重慶金融發展深深印下了政府的痕跡,然而金融發展有著自身運行的規律,作為幹預者的政府還需合理把握其幹預的度。在金融文化方麵,重慶市尚未普及消費者的金融知識,也未培育企業的金融文化,同時重慶金融人才的緊缺也使得金融人文氛圍嚴重不足。社會氛圍已成為世界各大金融中心競爭的主要戰場,重慶要構建長江上遊金融中心必須加大對自身區域社會氛圍的培育。
在金融法製建設方麵,一是要製定科學的金融法律法規,主動對當前有關重慶建設金融中心涉及的政策規章進行梳理,抓緊出台適合重啟金融發展的新政策,積極為區域金融發展提供公平規範的法製環境。二是要倡導各類金融機構和法律部門及相關人員嚴格守法,公正執法和護法。積極轉變政府思想,克服區域保護主義狹義思想,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支持司法公正,加大對金融相關問題的解決力度,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活動。加強對重慶市司法人員的金融知識培訓和業務能力培養,設立重慶金融專業法庭,改革司法係統內的人員績效考核模式,逐步提高金融案件審理的專業性和科學性;三是完善重慶市社會保障製度,積極建立和完善企業的破產失業救濟製度,增強企業自身金融資本積累和發展能力,合理緩解因企業負擔過重而傳導給各種金融機構的部分不利金融風險。
在金融人才集聚方麵,一是加快重慶金融中高層人才培養,充分發揮重慶工商大學重慶金融學院人才培育功能,合理規劃構建重慶金融人才培育基地,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金融人才培育模式,大力培養精通外語、法律、國內外金融運作規則等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二是積極吸引國內外優秀金融人才。製定優惠的金融人才吸引政策,積極為高級金融人才及其家屬的落戶、子女入學等提供便利,大力構建優秀人才所需的良好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不斷改進金融人才用人機製,逐步完善全麵動態競爭的人才激勵機製,合理安排金融人才的社會福利製度。三是充分利用重慶市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資源,加快重慶金融中心所需的基層服務型人才,促進金融人才體係的全麵發展。四是加快推進長江上遊各地區金融人才協作發展,可設立跨省市人才協調機構,在金融人才流動等方麵有效破除區域人才流動障礙,積極製定區域性金融人才規劃,並利用統籌改革試驗區進行金融人事改革試驗。
在金融文化培育方麵,一是政府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價值體係,提高區域文化整體軟實力,為重慶金融文化發展提供好的指引方向。積極樹立強烈的金融文化機遇意識、發展意識,大力借鑒和吸納國內外先進金融中心金融文化發展經驗,不斷拓寬金融文化發展途徑,推動重慶金融文化事業快速發展,增強其區域金融文化競爭力。二是要不斷豐富和創新金融文化內容形式,大力提升金融文化傳播能力,加大吸引眾多國內外主流媒體入駐重慶金融中心,積極出台相關扶持政策,利於其積極宣傳重慶金融文化。加快壯大本地傳媒集團實力,逐步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本地主流新聞媒體,並通過設立重慶金融宣傳專欄大範圍地進行對外宣傳,形成與重慶構建設長江上遊融中心地位相匹配的輿論力量。三是調動各方麵力量參與支持重慶金融文化建設,充分激發其他力量的金融文化創造潛能。加強重慶各金融運行主體的自身文化建設,逐步引導並促進金融企業開展文化構建活動,積極動員各大金融企業培育自身特有的金融企業文化。不斷動員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各界共同參與重慶金融文化建設,讓一切有誌於金融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孫黎明。借鑒新加坡經驗,重慶建結算型金融中心[N]。重慶商報,2010-09-27(2)。
“2”唐真龍。依托西部開發橋頭堡,重慶欲打造“內陸結算中心”[N]。上海證券報,2011-11-23(8)。
“3”鍾誌兵,唐浩。區域性金融中心,要素交易市場“7朵金花”開山城[N]。重慶商報,2012-2-24.
“4”重慶保險業乘勢發展成果豐碩[N]。重慶日報,2012-06-18.
“5”2011年重慶小額貸款餘額達139.29億元[N]。重慶時報,2012-02-22.
“6”李國,孫欣。重慶小貸公司為攬客降低門檻[N]。工人日報,2012-05-14.
“7”重慶市融資性擔保公司達137家,國營民營並進[N]。重慶商報,2012-07-04.
“8”胡琳鈺,張友。小額貸款公司紓困重慶樣本[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07-18.
“9”重慶建設長江上遊金融中心的探索——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黃奇帆答本報記者[N]。重慶政協報,2010-1-19.
“10”李聖鵬。小貸公司試水[N]。證券市場周刊,2011-09-05.
“11”重慶市將鞏固提升銀行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N]。重慶日報,2011-4-13.
“12”馮宗茂。重慶六家小額貸款公司集中接入人行征信係統[N]。金融時報,2010-08-03.
“13”楊永芹。銀監會批準:重慶籌建首家企業集團財務公司[N]。重慶日報,2010-07-06.
“14”李林森。中行重慶分行助推內陸開放高地建設[N]。金融時報,2011-03-25.
“15”項菲菲。重慶村鎮銀行明年實現全覆蓋[N]。重慶日報,2011-08-05.
“16”劉笑嫣。重慶市金融辦:兩家渝企今年擇機上市[N]。重慶晨報,2012-05-07.
“17”“生日譜”——在這一天,新銀行登陸重慶[N]。重慶商報,2012-6-19.
“18”白勇。重慶“地票”能走多遠[N]。中華工商時報,2011-01-28.
“19”譚亞。要素交易市場:“七朵金花”綻放山城[N]。重慶商報,2012-02-24.
“20”劉笑嫣。重慶市金融辦:渝企境內外上市公司達50家[N]。重慶晨報,2012-05-07.
“21”陳柯。聯交所拓區縣業務前4月交易48.64億元[N]。重慶商報,2012-04-26.
“22”童辰,王小妝。三峽銀行的前世今生[N]。中國經濟時報,2008-02-26.
“23”張德斌。黃奇帆講西南證券重組上市台前幕後[N]。中國證券報,2009-02-26.
“24”直轄15年,重慶保險公司增至41家[N]。重慶商報,2012-07-06.
“25”巴曙鬆。後危機時期亞洲金融發展的新環境[J]。經濟,2010(11)。
“26”李佳。重慶股權投資業大調查[J]。融資中國雜誌,2011(03)。
“27”胡秋靈,張蘇鳳。重慶農村金融工具創新中的問題及解決途徑[J]。財會月刊,2010(33)。
“28”蘇曉龍,李曄。農業銀行電子渠道服務“三農”問題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1(11)。
“29”外彙局重慶外彙管理部。重慶:持續追蹤精準打擊[J]。中國外彙,2010(3)。
“30”外彙局重慶外彙管理部。重慶:重視創新強化監管[J]。中國外彙,2011(3)。
“31”郭興平。基於電子化金融服務創新的普惠型農村金融體係重構研究[J]。財貿經濟,2010(3)。
“32”楊朝暉。京滬深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J]。商業時代,2012(10)。
“33”黃奇帆。農地交易的重慶實驗[J]。瞭望,2010,(45)。
“34”徐紅燕,謝必如。萬能“地票”[J]。城鄉統籌,2011(06)。
“35”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曆史的選擇——走近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J]。重慶地質礦產,2012(03)。
“36”劉雲生,黃忠。重慶地票交易製度創新麵臨的幾個問題[J]。決策導刊,2010(8)。
“37”王維博,郭晉嘉。農村建設用地:入“市”還是入“城”?——專訪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黃奇帆[J]。中國新聞周刊,2008(33)。
“38”魏西雲,金曉斌。地票運行績效及改革路徑[J]。中國土地,2012,(6)。
“39”常剛,劉誌遠。對重慶藥品交易所基本藥物交易製度的思考[J]。中國藥房,2012(20)。
“40”董鵬,張曉,儲冠群。中國小額貸款公司的作用與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發展,2012(7)。
“41”李由,羅成。對發展我國小額貸款公司的幾點認識及思考[J]。決策管理,2009(5)。
“42”王傳輝。國際金融中心產生模式的比較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J]。世界經濟研究,2000(6)。
“43”張雲,孫桂芳,程麗萍。國際金融中心形成模式和條件及對上海的啟示[J]。改革與戰略,2007(9)。
“44”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循環經濟與環境評估預測研究中心。電子商務環境影響報告[R]。2007(7)。
“45”重慶市政府。重慶市金融中心建設“十二五”規劃[R]。渝府發(2011)113號:7-15.
“46”中國農業銀行。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提升我行縣域市場核心競爭力——電子化金融服務對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麵的問題研究[R]。農業銀行戰略研究報告,2010.
“47”張穎。中國信托業發展及監管體係構建[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
“48”劉文朝。重慶區域金融中心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49”夏斌,陳道富。中國金融戰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0”葉春和。重慶資本市場十年[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51”重慶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重慶統計年鑒(2003-201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52”彭小兵。建設長江上遊地區金融中心研究:以重慶為例構建區域金融體係[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3”重慶證券公司、營業部及中介機構目錄[EB/OL]。[2012-06-29]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ofcq/。
“54”重慶轄區期貨經營機構地址及聯係電話[EB/OL]。[2012-04-11]http://www。csrc。gov。cn/pub/zjhpublicofcq/jgdx/201204/t20120411_208412.htm.
“55”張偉建。黃奇帆“龍蝦三吃”重組重慶銀行[N/OL].證券時報,[2010-12-24]http://finance.ifeng.com/stock/zqyw/20101224/3108025.shtml.
“56”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香港上市農村金融改革的典範[N/CD]。中國證券報,[2010-12-17]http://finance.ce.cn/rolling/201012/17/t20101217_16483928.shtml.
“57”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重慶聯交所“三個延伸”助推長江上遊地區金融中心建設[EB/OL].(2012-09-13)[2012-12-21]http://www.cq.gov.cn/zwgk/zfxx/427694.htm.
“58”蔣維勝,皮華,寧曉。產權交易:“重慶模式”崛起中的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EB/OL].(2007-03-19)[2012-12-21]http://zqrb.ccstock.cn/.
“59”黃強。重慶聯交所:鑄就中國產權交易市場的典範——重慶五一勞動獎狀單位、重慶聯交所發展紀實[EB/OL]。(2011-05-17)[2012-12-21]http://www.worker-cn.cn/.
“60”重慶市政府公眾信息網。重交所創新助推區縣經濟發展初見成效[EB/OL].(2012-04-25)[2012-12-21]http://www.cq.gov.cn/zwgk/zfxx/396145.htm.
“61”重慶市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EB/OL].(2009-06-01)[2012-12-21]http://finance.qq.com/a/20090601/001661.htm.
“62”謝必如,白文起。喚醒“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重慶市創新機製統籌城鄉建設用地的做法[EB/OL].(2011-12-26)[2012-12-21]http://www.mlr.gov.cn/xwdt/dfdt/201112/t20111226_1049960.htm.
“63”劉笑嫣。重慶股份轉讓中心係列報道[EB/OL].(2012-04-23)[2012-12-21]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04/23/c_111824657.htm.
“64”崔佳。重慶率先實現藥品交易平台:藥價降低28%[EB/OL].(2012-01-13)[2012-12-21]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dfjj/20120113/075011193855.shtml.
“65”朝霞,滕博。重慶提升航運服務軟實力[EB/OL].(2012-09-27)[2012-12-21]http://www.zgjtb.com/content/2012-09/27/content_41809.htm.
“66”張友。重慶金交所掛牌加碼金融中心建設[EB/OL].(2010-12-29)[2012-12-21]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30/xMMDAwMDIxMzYxMA.html.
“67”胡勇,邊璐。上半年重慶金融業增加值564.65億元居西部第二[EB/CD].[2012-08-09]http://money.163.com/12/0809/08/88F2DVO300253B0H.html.
“68”重慶銀監局。重慶銀行業金融創新凸顯便民特色[EB/CD].[2012-04-28]http://www。cbrc.gov.cn/Chongqing.
“69”重慶銀監局。重慶銀行業創新方式滿足農村金融服務新需求[EB/CD].[2012-11-30]http://www.cbrc.gov.cn/chongqing/docPcjgView/2F4B82697B2546B58E251AA3EEDE5A34/30.html.
“70”重慶市擔保協會。在創辦小微型企業工作座談會上的發言,“重慶市融資擔保行業發展簡況及建議”報告[EB/CD].[2012-2-11]http://jxqcq.gov.cn/rzcs/rzkx/53926.html
“71”新浪財經。中國信托業管理資產達5.5萬億,6年增超12倍[EB/CD].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814/154312845916.shtml.
“72”韓莉。重慶信托公司風險研究[D]。重慶大學金融學院,2006.
“73”重慶市國資委。“政銀保”三方支持小額貸款公司發展合作協議簽約正式簽署[EB/OL].[2010-12-09]ht-tp://www.cq.gov.cn.
“74”老槍。兩個城市的營銷技巧,[EB/CD].[2007-01-09]http://book.sina.com.cn/nzt/history/soc/chengshikoushuizhan/39.shtml.
“75”重慶,中國的芝加哥[EB/CD].經濟學人雜誌,[2007-07-30]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07/30/content_8597052.htm.
“76”284家渝企進入上市儲備庫,重慶高新企業衝刺創業板[EB/CD].[2011-03-03]http://www.sznews.com/finance/content/2011-03/03/content_5394086.htm.
“77”重慶打造結算型金融中心把企業在亞洲的結算都搬過來[EB/CD].[2012-02-18]http://news.timedg.com/2012-02/18/content_8551773.htm.
後記
翻過2012年,我來到重慶已是第三個年頭,作為十數年傾心成渝經濟發展、關注重慶金融的一個普通學者,履職巴渝大地。三年來,作為一個觀察者同時也是深度介入者,可以說我直接見證和經曆了重慶金融在創新與發展黃金期的一個個變化和進步,也逐步感受著它所麵對的諸多困惑與挑戰,感受著重慶金融改革和變遷的曆史進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為成為這個進程的參與者之一感到十分榮幸與自豪。我要感謝重慶的朋友們,從我接觸到的政府官員和新聞媒體朋友那裏,從重慶工商大學、重慶金融學院我的同事們那裏,從重慶金融界的朋友和優秀企業家那裏,我獲得了大量的學術靈感,他們都是我研究重慶金融實踐的導師。
本書構思起始於2011年年末,從思路厘定到篇章營構,經曆了約6個月時間,2012年春寫作組開始動筆。重慶銀行董事長甘為民積極倡導與推動本書的撰寫,並參與了本書的主編工作;我的博士後合作研究者、重慶銀行南坪支行行長張鬆博士為本書的撰寫進行了大量調研,積極參與本書撰寫大綱的討論與修改。本書大綱由楊繼瑞、甘為民、毛躍一、張鬆、胡定核共同擬定;第一章由許世琴執筆;第二章由駱誌芳、劉放、江信毅、譚荔、徐玫、李月起執筆;第三章由田傑執筆;
第四章由陳勇陽執筆;第五章由譚湘渝、樊國昌執筆;第六章由唐曉玲、李浩、呂秀梅、楊柳執筆;第七章由錢峻峰、張力功執筆;第八章由王蘭、劉蓉執筆;第九章由溫濤執筆;第十章由靳景玉、曾勝、陳曉麗、唐平、邵騰偉、李開秀執筆。主要征引文獻目錄由鄒奇、徐玫編寫;書稿最後由劉蓉、曾勝、徐玫和毛躍一等四位同誌統稿,本書的副主編——重慶工商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的毛躍一同誌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逐字逐句的校對,為我分擔了不少壓力;最後,我與甘為民、毛躍一、張鬆、胡定核等同誌參與了本書的數次討論並進行了全書的修改與終審。
在撰寫過程中,我們參閱了許多文獻,吸取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很多學者給予了我們有力的支持和幫助,相關政府部門、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了寶貴的調研機會,重慶市副市長、重慶金融學院理事長淩月明、重慶市副市長吳剛作為總顧問,為本書的編寫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指導;中國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主任白鶴祥、重慶金融辦主任阮路、重慶市教委主任周旭、重慶市教育工委書記趙為糧、重慶市銀監局局長洪佩麗、重慶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重慶金融學院副理事長李春茹教授等為編寫和出版本書給予熱情指導和鼎力相助;重慶金融學院的宋小川教授、潘和平教授、張維貴教授、莫雲副教授,學校財務處昌傑同誌、王燕同誌等,也為完成本書予以積極支持,為本書出版提供了諸多方便。針對本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們曾與許多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得到他們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社長馮建教授在反複閱讀書稿之後,也針對本書的寫作、結構、出版等提出了一係列寶貴意見,他們的指導讓本書有了相當的提升。責任編輯同誌為本書出版作出細致而有效的工作……在此,恕難一一列明,值付梓前夕,謹對所有關心幫助本書編纂的朋友們,均深致謝忱!
本書的撰寫和修成,得到了重慶市主要領導和金融業界、研究界泰鬥的關注。我們尤其感到榮幸的是,奇帆市長特意將他在2012重慶金融開放論壇上所做的題為《改革是解決當前金融問題的根本出路》的發言稿推薦給我們,使本書亮彩倍增。我國著名經濟學家、金融學家曾康霖教授專門為本書作序,文中熱情洋溢、褒勉有加。曾康霖教授畢生致力於金融理論研究與實踐,現任西南財經大學的貨幣銀行學博士生導師和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曾康霖教授還曾連續三年被評為成都市勞動模範,並獲得過中國人民銀行優秀教師和全國金融係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載入《國際名人傳記詞典》(1994年第23卷)。還剛被劉鴻儒金融教育基金會評為2013年度“中國金融學科終身成就獎”。感謝敬愛的曾康霖教授的不吝賜文!
本書的撰寫也得到了人民銀行重慶營管部、中國銀監會重慶銀監局、中國證監會重慶證監局、中國保監會重慶保監局、中國工商銀行重慶分行、中國農業銀行重慶分行、中國建設銀行重慶分行、中國銀行重慶分行、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分行、中國交通銀行重慶分行、招商銀行重慶分行、重慶銀行、重慶農商行、重慶三峽銀行、西南證券公司、中銀國際證券公司重慶營業部、中國人民財產保險公司重慶分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重慶分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重慶分公司、中新大東方人壽保險公司、安誠財產保險公司等在渝金融機構的大力支持。
本書的撰寫稍顯倉促,多人合著,難免有行文風格上的不盡統一,加之作者學識有限,定有考稽失當和錯謬之處,誠懇地盼望讀者能夠點撥指導,方便我們再版時編纂補正。
胡錦濤同誌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係。這為我們指明了未來金融事業發展的方向。溫家寶同誌在2013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
全麵深化金融體製改革,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製改革順利完成,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有序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效明顯,銀行業新監管標準實施,創業板、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券業務相繼推出,保險業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不斷完善,利率市場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穩步推進,建立宏觀審慎政策框架,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我國銀行、證券、保險業的抗風險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為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奠定了堅實基礎。
回首過去,我們創造了無愧於曆史的光輝業績;麵向未來,我們肩負著建設重慶美好明天的光榮使命。
我還記得前年央視的《對話》欄目中奇帆市長妙論金融的一席話:“在良好金融生態環境裏搞好重組,搞好創新,搞好開放,重慶金融中心一定會形成……搞好這三者的前提是什麼呢,必須有人才……”,仿若聲猶在耳,備感重責在肩。作為重慶唯一的具有鮮明財經特色的商科類高校——重慶工商大學,在培養合格的高質量金融人才的征途中,任重而道遠,我樂觀地堅信,我們的使命,我們的事業,必將在重慶金融中心建成過程中的更廣闊空間裏,發揮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重慶是一座具有悠久曆史和光榮傳統的英雄城市,重慶人民具有不怕苦、不畏難、不甘落後的堅韌品質。在新的征途上,重慶人信心百倍。我更相信,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以建成小康社會為宏偉目標,堅定科學發展的前進方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憑借重慶人敢衝敢闖的特質,一定能夠抓住時代賦予的機遇,一定能夠戰勝發展中的各種困難,一定能夠再創重慶金融發展的新輝煌!
楊繼瑞
2013年3月11日於重慶工商大學南山書院